读书报告-社会认知论

2022-04-08 16:2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书报告-社会认知论》,欢迎阅读!
认知,报告,社会,读书

社会认知论读书报告

书名:社会认知论

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生于加拿大北部阿尔伯达省的蒙台尔镇。班杜拉从小接受的教育并不良好,主要靠自学成才。1949年,班杜拉在温哥华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班杜拉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杰出科学贡献奖”1963年,班杜拉出版了《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从此班杜拉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形成了人类功能的社会认知论。该理论在社会学习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作用。班杜拉认为,信念能使个体对自身的思想、感受、行动进行调控,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班杜拉用这些信念勾勒除了一个具有五中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这五种能力分别是:符号表征、预测、替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人类的自我系统在人类的适应和行为改变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社会认知论的核心是主体能动观。

我对自我调节机制、自我效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解释下我对自我调节机制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社会认知论认为,个体具备自我调节机制,这使个体有可能做出自我导向的改变,并且有能力影响自己的行为。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计划、预期来激活、指导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从广义上讲,自我调节机制就是三方互惠决定论中的人的主体因素及其作用;从狭义上讲,它可被看做一个自我反馈系统,包括行为目标的自我设定、实际行为表现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反应。作为一个反馈系统,自我调节机制对个体行为的动机效应,既不决定于个体自我设定的行为标准本身,也不决定于自我观察,而取决于对二者之间的差距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如果实际行为表现超过了自我设定的内部标准,那么个体将感到自我满足而保持这一行为方式,或在此基础上设定更高的行为标准。如果实际行为表达达不到自我设定的内部目标,个体或者感到泄气而自怨自责,或者在反省的基础上纠正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表现,或者重新设定行为标准,放宽自我要求。 从理论上讲,自我效能是指个体组织和执行某个目标活动所达到的水平或从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但在实践上,这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主观因素而不是一个确定值。所以,对个体的行为等技能活动影响的,不是这种能力本身,而是主体对它的感受,即自我效能感。从发展的角度看,个体自我效能感主要有四个来源: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午劝导以及面临某一任务时的身心状态。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观信念,自我效能感在诸多情境中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它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对完成任务要付出的努力;影响人们在面临挑战时的坚韧性;也使人们对眼前的任务感到焦虑和自信。可以说,自我效能感是主体自我系统的核心动力因素之一。最终个体潜能能否发挥,在一定程度


上取决于自我效能感与实际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相符合协调。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诱使人们去面对困难,并在其中坚持不懈。自我效能感的提出,有利于解释人与人之间行为的广泛差异性,即使他们具备相同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比实际的能力水平能更好地预测他们的所作所为。

对于班杜拉的研究,我还未掌握皮毛,这只是对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浅薄理解和简短记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33f34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