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2022-08-30 13:1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引导语:在晚年六十三岁时,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下面是关于《挽歌》的原文欣赏,欢送大家阅读与学习。 【原文】 《挽歌》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刚。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作品介绍】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抚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防止,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慨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哀,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赏析】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根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3bbcc45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