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萧乾

2022-09-22 21:0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吆喝-萧乾》,欢迎阅读!
萧乾,吆喝

《吆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事

物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理解作者写“吆喝 ”时的内在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做生活的有

心人。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这句话用来评价选自萧乾《北京城杂忆》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商贩们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品味老北京的“吆喝”(板书题目作者)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有朴素的,有华丽的。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有哪位同学给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曾听到过的吆喝。(学生展示)

二、 展示教学目标 三、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学生介绍) 四、 疏通字词

招徕( i ) 铁铉( xuàn ) 囿于( yòu ) 隔阂( ) 饽饽( bō ) 秫秸( Shú jiē ) 商贩( n ) 吹嘘( xū ) 吆喝( yāo he )

小钹( ) 荸荠( ) (齐读每个三遍)

五、 整体感知

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写了吆喝?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引出吆喝(13:弦乐——声乐 介绍吆喝(4--14

(一)从早到晚的吆喝(4--9 (二)一年四季的吆喝(10

(三)吆喝的内容、声调、音乐节奏(11--14

六、 问题探究

从文中众多的吆喝声中你体会到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喜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六、 语言特色

本文是用京白(北京口语)来说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着找出几句,体会其中的意味。

1、运用轻声。 2、有儿化音。 3、方言词语。 4、讲究押韵。

七、 品味与实践

你最欣赏文中哪一句吆喝?品一品,学一学。注意语气、语速、语调、


重音等。 (若能用京腔最好,也可用自己的方言) 七、 拓展延伸

请为西安的一种特色小吃创作吆喝招徕生意。(注意: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

八、 实践活动(作业)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08633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