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人”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2022-04-09 00:2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红人”现象的心理学分析》,欢迎阅读!
红人,心理学,现象,分析,网络

题目:“网络红人”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完善,网络逐渐普及,走进了中国几乎每一个家庭。“网络红人”这种现象也在这种大背景下以一个势不可挡的姿态挤进了人们的眼球。我认为“网络红人”的走红,体现了一种平民文化与高端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层出不穷的红人们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姿态与爱好,他们的走红已经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情态。

关键词:网络红人 平民文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 阶级分化

所谓网络红人,既是那些在网络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很多人对网络红人见得多了,难免生出一种厌弃,然而最初的网络红人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网络红人又有本质的不同。在网络还没有这么普及的时候,涌现出的红人们:痞子蔡、安妮宝贝、慕容雪村…….这些被称为文字时代的网络红人,与如今的网络红人们自然是大有不同。举个例子说说痞子蔡,子蔡是我比较了解的一个,说是了解也有点牵强,他走红的时候我刚读初中,分懵懂的年纪,但是对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印象深刻。一个爱情故事,时髦的初遇,有趣的过程,结局却让人感慨悲伤。那是一个属于年轻一代人的爱情故事,个性而张扬,却不失感动和泪水,也揭示了一些爱情的真谛,尽管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这本书在当时非常火热,也被拍成了电影,不得不说痞子蔡非常的成功。这便是当时网络红人的情况,红人们大多因文学作品而走红,以这个网络红人的年代被称为“文学年代”

接着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红人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家可以发现,红人们的身份更佳的平民化了。我一开始说“网络红人”的走红是平民文化与高端艺术冲突,原因就在于,许多网络红人的行为大多奔着模仿高端艺术又夹带平民特点。在乐声刺耳的年代,很多人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他们发现了网络的神奇,然后利用网络媒介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也借此宣泄对高端艺术技能的嫉妒与求之不得的郁闷。最典型了例子,便是歌曲《忐忑》走红时,网络上出现了无数模仿演唱《忐忑》并且伴以古怪表情的视频,其中不乏几个成功受人热捧的红人。人们演绎这首曲子,用尽搞怪的方式,觉得新奇而有趣,同时又夹杂这对首曲子的一丝丝嘲弄,为什么嘲弄?因为不懂不理解,觉得这是首怪歌,大家戏称其为“神曲”,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每每唱着这首神曲,内心深处或许有这样一个念头:这就是艺术家认为的艺术?真是一首让人无法理解的怪歌,不过如此而已,我也可以演绎,并且能演绎的更带劲,更受欢迎。类似的还有俗不可耐的“伤不起”横线街头,尽管俗气,却仿佛经久不衰,它的创作与流行,都在表现一种对艺术圈那些高端音乐的敌对。你或许并不承认你在因为不懂高端文化而排斥它,但你的潜意识却与很多人一样,做着与高端文化对立的事情。当你在公交车上无意听到有人在听着疑似莫扎特的某个交响曲,你会不会轻蔑一笑,心想这人真爱装?

当然,除了出于为了表现出平民文化而走红网络的红人们,还有一类人利用这个年代的图文并茂,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视频或者图片的“自我展示”(包括自我暴露)而引起广大网名关注,从而走红。代表的人物有芙蓉姐姐、木子美、小月月、凤姐等等。这一类红人,他们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商业性,曾经传闻这些红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推手公司,为其包装炒作,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无法否认,这些红人们利用自己的走红赢取了大笔不菲的利润甚至人生际


遇。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授陈卫星认为,“网络红人”展示自己是一种纯商业行为,在整体社会文化走向低俗化的倾向下,选择低俗化的方式展示自己成为他们有市场需求的前提。尤其是许多“网络红人”背后的“网络推手”们,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这一“新兴职业”的无疑是可观的商业利益,如他们可以从“网络红人”的代言费中获得提成。[1]为什么只是一些图片文字、自我吹捧甚至自爆丑态,却能够吸引那么多人的眼球甚至吹捧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先谈谈不久前看到的一个情况,腾讯校友网发起的网络校花选拔大赛,其中一位其貌不扬的选手却深受追捧,她上传了仅一种照片,照片上的女孩跟别的选手比相形见绌,整张照片甚至给人感觉像是故意丑化过的。然而追捧者们的评论多是“支持×××,比那些PS的、化浓妆的好”“支持支持,质朴才是美”“好过那些装清纯装可爱的”…….不难看出,支持她的人大多认为其人质朴,不在外表过多修饰,然而支持者多为女性,这是否让你很是费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女人们受不了比自己漂亮的参赛选手,继而诋毁他人,推崇丑态毕露的选手,继而达到嘲讽其余选手的目的。这又证实了我在上文提到的平民文化与高端文化冲突的想法,选手们并非都是装清纯可爱,也并非都PS或者浓妆艳抹,然而美丽的外表加上名校在读,金光闪闪的背景晃瞎了不如她们优秀的人的眼睛,继而便出现了这样让人费解的一幕。甚至到最后,该选手因冒充名校学生被退赛(却赢得了海南三日游的奖励)后,依旧深受好评。现在我便回答上文提到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抱着商业目的自爆丑态的红人深受追捧?因为观众们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因为观众们觉得这些丑态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还因为观众们都是“乌合之众”。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曾说过:个人一旦进入激动的人群中, 他的个性便湮没了, 时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而且,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和易感染性,就像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了一种迷幻状态,有意识的人格完全丧失,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2]这种特点使得红人们发的帖子快速传播,迅速遍布全国,继而蹿红网络。不论他们是在被叫好、被欣赏、被取笑、被起哄甚至是被叫骂,总之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网络红人”就这样形成了。

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看网络红人,就不得不提到“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3]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网络红人”的频繁出现并受到追捧正是满足了传受双方多方面的需求。首先,娱乐了大众,同时也娱乐和展示了“网络红人”自己。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无数人盼望着出名,却不得其法门,因而“出此下策”其次,“网络红人”的出现还满足了现代人的一些心理需求。正如樊葵所说:“现代偶像不再有主宰人类命运的无边威力,他们只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心灵寄托。[4]物质生活充斥的年代,人们大多活得怠倦了,这些网络红人顺应这个时代的快捷便利,只需点点鼠标,便快速产生。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网络中的每一个网民是这张巨网的一个独立的结点,

现代生活过快的节奏、巨大的压力以及繁琐的秩序使得他们越来越依赖与这个属于自己的自在空间、虚拟世界。[5]

再者,网络媒体还由于其本身的信息海量,信息传输的即时性、双向性,低门槛性,特别是社区留言的匿名性,使得网络这种媒介可以成为广大社会怨愤的发泄场,为广大受众,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的受众获得一种非常实用和便捷的交流


社区、议论平台。与一部分高高在上、高不可及、离他们实际生活遥遥无期的部分媒体不同,网络媒介极大地满足了社会中下层受众宣泄不满与怨愤的需求。民们对网络红人的追捧也可以看做是他们借此满足宣泄自己的需求,他们可以为芙蓉姐姐的大胆、甚至前卫搞笑而钦佩;也可以为西单女孩的自强不息,保持一份难得的自然清纯而感动。他们无法获得传统媒介的认同,他们的声音也不可能有机会通过传统媒介得到表达,于是网络这种海纳百川式的新媒介便成为这一阶层人群的最大的活动舞台。[6]

这也便是我提到的平民文化与高端文化的冲突矛盾引发的一种现实。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现实社会的阶层分化是“网络红人”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红人代表的是社会中低阶层人群的生活话语的张扬,凸显的是社会分化现象在大众娱乐传播中的表现。有学者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上层阶级化和下层碎片化”特点。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著名社会学者李强教授在对我国社会结构作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时发现,“它所反映出的基本社会结构比一般的金字塔结构还要差,可以说是丁字形的,即64.7%的人处在非常低的分值位置上,与其他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分界,其他群体则像一个立柱,显示了巨大的差异性。[7]而现实的情况还在于,处于社会上层的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逐渐与经济精英结成联盟。大约20%的精英集团却占有差不多80%的社会财富。从而使得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们变得生活拮据、孤立无援。这也导致社会中下层的人们对那些为上层人而存在的高端文化充满了敌对嘲讽却又求之不得,这些网络红人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势而生,响应群众。透过网络红人的种种社会身份,我们不难发现潜存其中的深层涵意,在那些有些过于夸张的言行与举止的背后诉说的似乎是永远难以逾越的阶层鸿沟;在那些光鲜的表面之下,却有着难以掩饰的现实尴尬。我想,网络红人出现的原因来自于平民文化和高端文化的冲突,高端文化与平民文化之所以存在冲突,其本质原因便是现实社会的巨大阶级落差。



参考文献

1. 《传播学发展的本土视野》 陈卫星 2. 《乌合之众》 勒朋 []

3. 网络资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2239.htm 4. 《媒介崇拜论》 樊葵 5. 网络资源

http://qz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389528 6.网络资源

http://qz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389528

7.社会结构作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报告 李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0a4a0390c69ec3d5bb75b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