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大地山河》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3-05-04 02:3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茅盾《大地山河》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茅盾,山河,大地,文本,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呀,""呀,要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成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忧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得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是为""而设的。《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蝶缈。恰当的做法是以""""""""结合,做到""中有""""中有"",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

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D.文章结尾写西北的""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

C."白雪纷纷何所似"问题的回答,一般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佳妙,但作者茅盾认为对于北方而言,"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道理。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8.文本一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散文讲究""""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结合的艺术手法。6分)

参考答案:

6.3分)A不能体现“神凝”的特征。

7.3分)CA项错在“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文中说的是“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B项错在“意在”,文中“女大”只是“大石头”的一个修饰成分,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无关。D项错在对原因的解说,文本二引用文字,是因为它很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能支持作者的观点。

8.作者通过与江南水乡景色的对比来具体表现西北高原景色的雄浑壮观,从而抒发了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内容2分,情感2分,4分。意思对即可。情感只答“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给1分。

9.文本一中关于西北的河流、盐池、高原的景象等,都是具体的实的描写。而对于江南水乡的景色、“心境清凉而实在”的思想感受等,是虚的描写。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使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解说,使思想感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实2分,虚2分,效果2分,共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b010ee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