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2023-01-11 01:0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初中,有效,进行,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贤中

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3年第1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言文的语境与现代汉语的语境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对之乎者也有很强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的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难以对于文言文产生兴趣,缺乏对文言文的内在认同感。因此,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详细阐述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权作抛砖引玉。 一、读通

学生在初一阶段刚开始接触文言文,为了达到让学生读通文言文的目的,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读的方法,这里可采用白文点断法。所谓白文点断法,是借鉴古人句读点读的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教师可将文言文中的标点全部去掉,让学生边读边标注句读。通过白文点断,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如何断句、如何停顿的过程中,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分析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明白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逻辑思维能力。 二、读懂

文言文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迁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要读懂文章的内涵,需要教师师进一步的引导。在这里,涵咏吟诵法和注疏明义法就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涵咏吟诵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咏吟诵法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个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读贯讲,将读分成四个层次: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他从抑扬顿挫的语调,沉静舒缓的语气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思考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通过涵咏吟诵,让学生逐渐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走进苏东坡精神的深处,去体味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复杂况味。 (二)注疏明义法

所谓注疏明义法,即注解,即解释注解的文字;也就是在参考原文、注释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深奥文句的浅易理解。

特级教师蔡明在苏派名师展示课活动中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就用到了注疏明义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问: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出现这两无,国家就常常会灭亡呢? 法家持法令制度,如红灯警示,治国不可胡作非为;拂士持富国愿景,似绿灯必行,兴邦应该励精图治。该作不作,不该作乱作,岂有国之不灭?

敌国,它的力量相当的竞争对手;外患,指外在施加的各种压力和不测。 在内无忧,在外无患,安逸享乐,高枕无忧,乐而忘忧,岂有国之不亡?如此,死于安乐之理立矣!

通过这样的注疏,学生便会由文字表面走向文章的精神内涵,由走向,这样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通达深邃。 三、读透

教学文言文,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文言知识,读懂几篇文言文章,还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这恰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文言文主旨内容和思想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要读透文言文,还需要教给学生比较阅读法和批判继承法。 (一)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深入理解文本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比较的方式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把涉及同一题材的作家进行比较。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捕蛇者说》,三篇文章的作者同是遭遇贬谪,学生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闻而愈悲的柳宗元,都是心系百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但同时他们又有自己的个性:范仲淹豁朗达观,欧阳修乐中隐悲,柳宗元悲愤忧郁。

纵向比较,是把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表现的是一种远离尘俗,借山水派遣郁闷情怀的独善其身之情;而其另一作品《捕蛇者说》却又表现的是积极入世、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感情。这两种情怀矛盾统一于一人之身,是儒与道两种思想对中国文人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批判继承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里就要用以批判继承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陈涉世家》一文,司马迁是肯定陈胜首事之功的。在教学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这种进步的历史观,同时也要指出:陈胜利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来取得民众的支持的方式,实质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惯用的愚民策略,陈胜虽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起兵,但是他依然是因循旧路的。陈胜故人的慨叹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即是例证。所以说尽信古人,便没有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5596ae665ce0508763213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