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2023-03-18 04:0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欢迎阅读!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初中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古浪县十八里堡初级中学 胡天虎 (甘肃 武威 733100

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新课标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定。虽说“浅易”,对学生而言却并非易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通常串讲全文,以明其义。关于文言文教学,古代私塾教育培养了一代代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大家。首先,可以肯定它广泛阅读的优点,这也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其次,不得不承认那是以单一科目学习为前提的,而且学习的年限不受限制,时间长短也很自由。今天,对于科目众多的学生而言,要在三年的教学时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就必须要借助教材这个“中介”,帮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反复实践中,总结“熟读—精思—明义—品味”这一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为学生能力提升和自主学习找到更高的起点与平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在过程中寻找方法,培养能力乃至习惯,应建立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关于预习能力,也要用相应措施加以保证,在这一点上笔者进行过大量探索,那么怎样预习文言文呢?首先,多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其次,反复朗读课文,找出读音上的重难点;然后,译述课文,寻找标记字词句上的疑难,归纳文言文常见现象,并试着解答: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重点虚词,6、重难点词语;最后,想象课文中的意境,体会寄寓其中的感情。这样,在课堂上就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四、 熟读,即读通文句,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恰当。

从熟读入手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路。通过读准字音,恰当而分明地读出节奏,达到初读要求:通文句,这是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第一个目标和着手点。

音准上不拘泥于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形式,灵活地交流分享解答预习成果。通过比较与归纳,和学生一起发现节奏的把握有两种划分的依据:一为意群,二为音节。如蒲松龄的《狼》中有句话,学生极易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那么“犬”义为本义“狗”,学生发现这样理解竟与文义矛盾,深究其文中义为“像狗一样”,怎么读?应为“其一/犬坐于前”,由此明确第一种依据为意群。至此,学生阅读新文本时,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样子,就心中有数,自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如新课程理念中提倡的“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

二、精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中总结出规律,使知识系统化。

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也要经过人类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要使他们把所掌握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中总结出规律,使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精思。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笔者注意到以下三点:

()由表及里

在讲授文言文的一些知识时,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从大量的表象中探求知识的规律。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得深透,而且也学得主动。比如,讲到“之”字作代词用,可以作宾语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有代词“之”的大量句子。由于有熟读背诵的功夫,学生顺利地找出了很多句子,找出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之”字相当于代词“它”“他”时,一般作宾语,不作主语。掌握这一规律,学生不但能恰当地译代词“之”字,而且有助于辨别“之”字之前名词用作动词的语法现象。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认识表象开始直到总结了规律来。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经常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

()由此及彼






要想使学生较快地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会透过现象总结规律,且要训练学生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已知的知识推出未知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只要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准确,即使水平低也能做到这一点。例如,我们班上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和文言语法时,记熟了不少的典型例句,在学习新篇章时,就用这些例句去类比,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由浅入深 “浅”,是为了适应学生现有水平,如果一开始讲深了,学生接受不了。“深”,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只有学得深入,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浅”和“深”能否统一起来呢?在进行翻译训练时,就像教体操分解动作一样,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翻译。第一步,直译:把每个文言词语译成和它相对应的现代词语,弄清每个词语的含义。第二步,调整:调整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使之基本通顺,符合现代语法规则。第三步,修饰:在词语的色彩,句子的语气等方面加以修饰,使之符合原义,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特点。这样一来,学生看得明白,真切,理解得透彻,效果较好。

三、明义,即揣明文义,注意组词换字,各个击破。

基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同宗同源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揣摩词义的方法是要么组词,要么换字,先组词后换字,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的知识积累进行组词,再根据语境选用恰当义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的确,这种方法收效明显。如《童趣》中天真的“我”曾对癞虾蟆“鞭数十”“鞭”字可组词为:鞭子,鞭打,鞭策,结合上下文,不难判断,这里是指具体动作,应选其动词义项,流畅表达为:用鞭子打,也即所谓词类活用。此文中另有句“余忆童稚时”其中“余”字可组词为:剩余、多余、空余,但都不通,只能换为代词“我”

此外应当注意:由于学生文言文阅读经验毕竟有限,他们遇到长句、句首词或多义词时难免感到畏惧,误以为自己对整个句子束手无策,因而放弃探究。此时教师要努力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找到突破口。通常不管什么句子,其中总有词语可以用简易的组词法揣明文义,所以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同时,在此前提下,化难为简,由易到难,逐步揣摩难点词义。这样层层深入,各个击破,终究会取得成功。 四、品味,即品析文味,需要借助背景,展开想象。

无论是简明精练的语言,深沉蕴藉的内涵,还是巧妙多样的技法,教材选编的古诗文都是值得我们吟咏咀嚼,继承发扬的优秀典范,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最佳载体,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好机会。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深层解读文本呢?

第一要重视背景资料的交代。文学源于生活,人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文章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应当让学生动手,在预习中搜集整理作者的基本情况,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特点等。而且关键的背景信息要等到理解文义,把握要旨的关键时刻再作补充或点明,以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入情诵读,他们的感悟往往鲜明深刻,朗读自然用情投入,这种朗读的幸福感对培养自主性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屡遭贬谪的郁闷,《爱莲说》中周敦颐的淡泊名利,都是领悟主旨入情诵读的重要钥匙。

第二要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文字本是无声语言,但其中的信息却色彩纷呈,神形兼备,声情并茂。唯有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大胆而充分地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中的情与景,方可让旧知与新知,让文字与情感沟通起来,达到深刻而鲜活的情感体验,方可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对话,方可悟情明理,深入理解文章。如《岳阳楼记》这类借景抒情的文言文,通过想象意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像《孙权劝学》,寓理于事,联想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受孙权“劝”学时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想象揣摩鲁肃赞叹的语气、吕蒙自豪的神情,从而明白“知识改变命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5e29c984868762caaed5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