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1]

2022-12-07 12:2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1]》,欢迎阅读!
社会学

1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动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

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即“社会运行论” 2 1实证主义流派: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动

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因、帕森斯 2)反实证主义流派:研究对象:韦伯、米德、不劳 3 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第二类:基本的社会过程,即社

会是如何得以为维持的

4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二层次 特殊综合性社科学 5 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a.社会是全部社会

关系的总和b.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6 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前者认为社会是由个体

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它具有先前的个体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后者则认为,个体是最为重要的实体,而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基本的性质是由个体的性质所决定的。

7 社会学的特点:1)一般特点:以人群为主体,以交

往为纽带,以文化为媒介(2)特殊特点:有机体 产关系 社会心理 (1由人群组成的2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有文化 有组织的系统4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8 社会的类型:1)马克思主义:原始、奴隶、封建、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2)摩尔根:蒙昧、野蛮、文明 3伦斯基:狩猎与采集、畜牧、初民、农业、工业、后工业 4)孔德: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主 5)滕尼斯: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9 社会的功能:1)整合。社会具有的力量,把一盘散

沙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调节彼此的矛盾、冲突、对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2)交流。社会创造了各种供于交流的条件,使交流成为可能。3)导向。社会有行为规范,用以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动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社会有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机构和个体,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积累和创新。

10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1)宏观和微观角度:

a.宏观: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和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b.微观:从小处着眼,研究个体,社会行动,互动模式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 3)血缘、地缘、业缘、趣缘

11 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

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 12 文化震惊:只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

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3 文化的特性: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性

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

14 文化堕距:又称文化滞后。奥格本提出,阐述文化变

迁的规律。文化都是相互联系的,但变迁的速度并不一致。在发生变迁时,首先变迁的是物质文化,其次是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变迁中,首先变迁的是

制度文化,其次是风俗、道德,最后是价值观念。 15 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体的基础(4)文化塑造了人格

16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

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社会角色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文化的角度:文化的传递与延续 格发展的角度:人格不断健全 社会结构的角度:会结构的维持和发展

17 社会化的三个角度(三学派)1文化的角度文化人

类学派2人格发展角度社会心理学3社会结构角度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18 社会化的条件: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较长

的依赖生活期

19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

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 20 社会化的特征:1)持续性(2)可测性(3)历史性

4)民族性(5)制约性

21 库利的“镜中我”1)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

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2)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设想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做出行为后,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根据他人的反应来修改自己的认识,做下一步反应

22 米德的“角色扮演”1)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2

自我的发展过程是主我和客我不断建构的过程(3自我发展三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 23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

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4 社会角色的扮演:静态分析:1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

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社会角色的表现:1布景与道具(作用:象征性实用性)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动态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对角色的期望2对角色的领悟3对角色的实践

21.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

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又称为社会交互作用或社会相互作用。 22.社会互动的特点:1)两人以上(2)相互依赖性(3

以信息传递播为基础4场合:面对面与非面对面 5特定的情景 6)对双方关系产生影响(7)互动结构 23.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学五大理论之一:功能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米德)、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埃默森)、社会冲突理论、结构主义理论。 23.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 评价阶段 控制阶段 芝加哥学派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同化

24.社会互动的维度:向度(方向)深度(深入程度)广度

(涉及的领域)频度(次数多少)

24..集合行为: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相互依赖性

24.斯梅尔赛的基本条件说: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

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

25.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广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

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指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特征:1)明确的边界(2)持续的相互交往(3一致的群体意识与规范(4)一定的分工协作(5一致的行动能力

26.群体类型: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与

非正式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

27.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

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8.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

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标准化的观念。

29.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1)成员有限(2)直接面对面

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4富有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高度整合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形成条件:活动空间接近;接触时间长;交往自由;

社会差异小

30.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的变化:资格获取,被动到主

动选择;发展趋势:功能外移、关系松懈、名存实亡 31.初级群体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1)更多的个人

自由(2)促进更大的社会整合:依靠次级关系,摆脱了小圈子的影响,交际范围更为广泛(3)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4)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

31.社会组织:又称刺激群体,正是群体,指人们为了实现

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构成要素:规范 地位 角色 权威 分类:按功能和目标(帕森斯):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

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以受惠者为基础(布劳)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组织管理: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 物力以及实

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方式:家长制:群体或组织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者手中,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组织管理方式。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任人唯亲,因人设位;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终身制。科层制: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征: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公私分明;量才用人,任人唯贤;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

32.社会分层:社会的纵向结构,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

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33.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

式:财富、声誉、权力(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执政精英、非执政精英、执政精英中的庸才、大众 34.社会分层的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分层标

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

35.社会设置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

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则体系,是制约个人及群体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制度、宗教制度

36.社会设置的构成:1)社会价值观(概念系统)2

社会规范体系(规则系统)3)权威与地位结构(组织系统)4)社会结构与设施(设备系统) 37.社会设置的特征:1)可重复性(相对稳定性、可预

见性)2)集体性约束(普遍约束)3)自我维护性(制度惯性)

38.社会设置的类型:1)本原的和派生的社会设置(划

分标准:时间顺序 本原的:社会设置的母体,指经济设置和家庭设置 派生的:由本原社会设置演化而来,指所有其他的社会设置)2)自然形成的和有计划建立的社会设置(划分标准:确立过程 自然形成的:风俗习惯、道德宗教 有计划建立的:规范、法律)3)无形的和有形的社会设置(划分标准:发挥作用的方式 无形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社会设置 有形的:正式的、成文的)

39.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

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活动区域。

构成要素:A(空间场所;人群;文化维系力;活动)

B(人群;组织;环境;技术即物质文明) 40.社区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社区是具体而微的社会,社会是放大的社区 区别:1)群体意识(2)地理空间(3)人际关系(4

社会功能(5)社会控制

41.社区的类型:1)纵向:传统;发展中;现代(2)横

向:法定;自然;专能;精神

42.虚拟社区: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应而言的,指由

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特征: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松散性;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原则

@和实在社区的联系:虚拟社区是对是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是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虚拟社区的建构;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 ;功能上是互补的。 43.城市化:又称都市化、城镇化,是指伴随人口集中,

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本质:消灭城乡差别

44.城市化的必然性:1)工业化:决定性因素。工业化

导致第三产业兴起,而第三产业能吸纳更多劳动力。2)农业生产工业化: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更少,从而促进城市化。3)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

45.世界城市化历程:1)兴起阶段: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叶 伦敦(2)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发展中国家 3)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大城市带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

46.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

有条理的分布而形成的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1)集中和分散(2)生态隔离(专门化)3)侵入与承继

47.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城市

人口异质性强;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匿名性和非人情性;科层化;开放性,社会流动性高;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整合度低

48.四种城市规划理论:1)霍华德的“花园城市”2

芒福德的“有机秩序”3)马塔的“带型城市”4柯布西埃的“阳光城”

49.社会变迁:指在某一个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等多种因素的矛盾运动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量变或质变的过程。既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50.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2)进步

变迁与退步变迁(3)渐进变迁与激进变迁(4)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51.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

52.社会现代化: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自我维

系、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阶段,满足社会日益增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53.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16世纪——18世纪 西

欧和北美 制度变革 经济和政治变革 2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向其他地区扩散 日本和前苏联 320世纪中期至今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的年归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走向了现代化道路

社会现代化内涵: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绝非西方化

或欧洲化;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54.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

化和整合(现代化的社会基础)2)理想化: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而在目标和手段之间进行合理的选择3科技的迅猛发展(4)经济持续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7)全球化

55.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1)现代化类型:早发内

生型;晚发内生型(2)迟发展效果(3“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56.我国现代化进程:1)初始阶段:19世纪中叶——20

世纪初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推进到制度和文化

层面 2)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1911——1949 建立共和国;工业化、城市化初步发展;现代教育城市中普及并扩展到农村;连续战争、大规模冲突3探索与发展阶段:1949-1979:初步工业体系建成;受政治因素影响,扭曲甚至中断4快速发展阶段:1979至今:新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57.社会问题: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

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58.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和变异性(2)复合

性和周期性(3)破坏性和集群性

59.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1)社会整合理论(迪尔凯姆)

2文化失调理论(文化堕距)3社会解体理论(托马斯)4)价值冲突理论

@社会整合: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

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

60.社会控制:广义: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

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特征:普遍性和阶级性;统一性和强制性;多重性和闭环性。手段: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文化社会手段。三个度:控制力度;刚度;网络的致密度。

61.社会越轨:社会成员偏离或喂饭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产生的原因: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社会学解释: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科恩的亚文化群体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5f80c72f242336c1eb95e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