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概念股

2023-02-11 00:05: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扩大内需概念股》,欢迎阅读!
扩大内需,概念股

扩大内需概念股



为什么要扩大内需

中国之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政府靠卖地,发地方债来融资,然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高铁等。这为很多的企业带来了订单赚了钱。但政府的负债越来越大,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负债,赤字很严重,而且愈发难以为继。之前的另一种重要的拉动是靠进出口,靠国外人们进口我们生产的东西,靠国外的需求来带动中国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而现在国际经济形势萧条,外部需求疲软。如果我们要想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到新的需求,开启内需,让老百姓自己来消费。因为中国人传统的习惯是储蓄而非消费,没有需求企业怎么生产现在要倡导老百姓自己消费,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企业的发展,整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整体经济发展的结构。 扩大内需的基本内容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扩张性经济政策除了针对即期萧条状态之外,进一步的意义则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城市化进程具有不断加速的趋势,这些特征客观上决定了采取必要的经济政策往往是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有着普遍的、持续的影响力,有力地支持了“发展是硬道理”观点。这是迄今为止出台各项经济政策和应对各种危机办法的基石,也是政府大有作为的理论依据。但是,迄今为止,财政政策的作用力为何这么有限,带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持续的时间为什么这么短暂可以摆出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一结果:从1998年下半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来,政府性投资并没有引致民间私人投资,虽然工业产品产值仍然增长较快,但是,投资开始出现断层现象,现在人们紧紧盯住物价,看物价能否回升,产出能否持





1 3


续增长,担心仅凭已实施的那些财政政策的力量还不足以引致民间私人投资,显然,这就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政策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进程则取决市场启动的状况。城市化发展伴随着“开放区热”等助长了“经济过热”现象,使得城市化一度停缓了下来,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城市化就不能搞了。如果我们在城市化节奏上把握一下,如在目前这样的经济低潮上搞就非常合适。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全面振兴投资和消费,这比通过股市刺激需求增长效果要理想得多,长期来看也更为有利得多。第二,改变“低工资”政策。目前的工资水平太低,影响了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了一种“高积累、低消费、低工资”政策,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环境保证了这种制度的有效性。虽然消费和社会福利水平相对要低一些,仍然有一大块“隐性消费”非货币化。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则出现了另一种不合理状况:一方面,低工资低福利政策限制没有解除,即使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居民收入、尤其是那些工薪阶层的收入仍然上不去。而另一方面,隐性消费如福利性的住房、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迅速显性化、货币化,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些制度改革的预期,使得在低收入的水平上进一步减少了现期消费的支出,因此,过渡时期出现了“储蓄过多、消费不足”的现象。(1)工资水平太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剩余只是被少数人占有,实际是富裕了一部分人,而国民收入差距扩大,这样,高收入者消费高档的进口品,国内消费市场仍然处于萎缩状态。(2)工资水平太低,低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造成恶性循环。如果人们的收入大部分只是用于解决温饱问题,那么个人就没有能力进行自我投资,或是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3)工资水平太低,不利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多用低成本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反对低工资政策并非主张要采取高工资政策,而是认为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效率相适应,有利于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这个问题既是分配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条件之一。在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中,存有着巨大的结构性缺口:从分配关系来看,我国一向是高积累,结果积累挤占了消费,最终消费市场很不发达;从生产关系来看,





2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65d4475f6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