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

2022-03-31 19:12: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饮酒-陶渊明》,欢迎阅读!
陶渊明,饮酒

1.陶渊明生平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饮酒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2.语言风格

浅析《饮酒》与《过故人庄》语言风格的差异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诗歌中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晚于陶渊明几百年后的一位盛唐时期的诗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两人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然而其思想却有惊人相似的地方。

两人同是写山水田园诗,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综合时代特征,只能从些微之处窥见两人在诗歌表达上的一些差异。

在诗歌的语言上,陶渊明的语言比较口语化,也不难理解。比如饮酒其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作者表达了田园生活的妙不可言,那种生活的妙趣只有身在其中的人可以体会。

孟浩然在诗歌语言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作者也对田园生活很向往,然而并不能真正的融入其中。《过故人庄》中的表达: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虽然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田园生活非常热爱,但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农家的生活之中。

两首诗都写了农家生活,仔细读来,可以分析出陶渊明是将自己的生活与农家生活融为一体,所写的完全是自己从事农业生产之后的心得体会。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回家途中看到了飘在山中层层的薄雾、自在飞翔的小鸟也与自己一样回家休息等等,这之中的乐趣自是妙不可言。于是诗句便从心中自然喷薄出来。诗人孟浩然却是没有真正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村生活融为一体。

基于对语言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诗人的态度也是不同的。一个积极一个消极。由于受魏晋时期黄老哲学的影响,陶诗比较消极,而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由于受建安风骨的一些影响,其诗比较壮阔。诗歌语言所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


“邀、合、斜、开轩、把酒、待到、还来”这些动词的使用多能与作者的一些思想和胸襟联系起来。

诗中语言所呈现出的意境也有所不同。陶渊明的诗多是冲淡、平实,“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也是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孟诗中语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变化,因此其境界也与陶诗有一些差别。其语言虽然平淡,但是味道却是很浓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现了作者的一种豁达的态度。境界也比陶诗壮阔一些。 虽然两位诗人因为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差异有些微不同,但透过历史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差异,两位诗人的思想如此相近还是很可贵的。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的,它表现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折生活情趣。虽然,全诗语言清淡,不加雕饰,没有精致的修辞、华美的辞藻,似乎无意为诗,毫不着力,但却流露出浓浓的诗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个设问句,朴素自然,揭示了全涛的中心------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诗人的心境超脱世俗才感受到的。“心远”二字,乃是淘眼,它点出了境由心生的道理。就这两个字本身看,它平实无奇,实则是生花妙笔,与全句乃至全诗意境自然融合,成为点睛之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乍看好似信手沾来,随意而做,细研才悟出,此字乃是诗人之所在。它既表现出诗人正在采菊时,于无意中见南山的惊喜,又使人和物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闲适愉悦。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面,涛人超脱俗的清风峻骨也跃然纸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厌恶污垢官场、安贫乐道、热爱自然的清高隐士的形象。他以菊为友,以山为朋,流连其间,自得其乐。好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怪它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朴实无华的语言,朴素真挚的情感,是(饮酒)一诗显著的特色。陶渊明以他令人敬佩的点石成金的功力,留下了许许多多传神的妙笔。读了这首诗,我不禁想起了李太摆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 田园诗的特点

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田园诗派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

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

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田园诗派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

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田园诗派

综上所述,田园诗派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

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4.艺术特色

编辑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情、景、事、理的浑融

田园诗派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

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田园诗派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

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5.流派风格

编辑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

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

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6.流派功绩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艺术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6a5e4a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0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