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 渡汉江-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2022-03-28 09:56: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 渡汉江-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欢迎阅读!
汉江,语文教案,一等奖,优质,年级

渡汉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引入。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引入本文的古诗。 二、了解背景,学习生字。

1.走近作者。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主要作品:《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2.学习本文的生字“岭”、“力”。 3.学会注音“怯”、“渡汉江”。

4.理解词语“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师小结。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翻译诗句,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通过总结,把握全诗的结构和感情。 四、品读释疑。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一个“断”字和一个“复”字把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2.探究:说一说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走近家乡的时候越强烈。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回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3.熟读古诗,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渡汉江》描绘的场景是一位贬居他乡的人在返回故乡时离故乡越近心中越害怕回到故乡,又渴望回到故乡的矛盾心理,只能坐在船头任船儿载着自己向故乡而去。

设计意图:通过解析诗句提出问题,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五、课文小结。

《渡汉江》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及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六、课外拓展。

1.推荐阅读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国学诵读。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有关家乡的俗语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 水是家乡的好,人是故乡的亲。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4d7337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