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对外贸易

2022-08-08 05:1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对外贸易》,欢迎阅读!
城市发展,对外贸易,中国,古代,商业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金属货币产生;商人源于商人善于经商。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手工业者和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3.春秋战国:商业发展

1)原因: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表现:出现许多大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许多著名商业都会。 4.秦汉:发展艰难

1)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5.隋唐:商业繁荣 1)原因: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鼓励海外贸易; 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交通便利,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大运河开通。 2)表现:

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出现四大商业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出现草市、夜市;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6.宋元:空前繁荣

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农业、手工业繁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商业革命) 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城市经济功能扩大; 商业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税源。 7.明清:商业持续繁荣发展 1)表现

江南地区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1581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 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出现区域性大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等。(也是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周秦汉魏

县治以上城市,由官方设立交易场所——市,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商业区地点固定,与居民区隔开。 设市令或市长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城市主要功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隋唐: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坊:住宅区;市:商业区) 市的经营有严格时间、地点限制。 四大商业城市——长安(西京)、洛阳(东都)、扬州、益州(成都)扬一益二 3.宋朝

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¹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郊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草市更加普遍。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为最著名的四大名镇。 4.唐宋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1)原因: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统治者实行开明对外政策;

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兴盛。

造船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2)表现:

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繁盛一时; 各港口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5.明清: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特点:官府控制;发展趋势:开放闭关锁国;阿拉伯人古代东西贸易中扮演了桥梁作用。 1.西汉:开通了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外贸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港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只开广州一处通商,且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1.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3.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商业始终作为小农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城市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性和经济功能逐步加强,如明清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商业市镇。 5.明朝前期以前,对外贸易发达。

6.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73aff7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