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生死观

2022-08-12 15:1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的生死观》,欢迎阅读!
陶渊明,生死观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欲仕则仕,欲隐则隐”,这句话道出了陶渊明的一种人生观念:任性随化的人生观念。不仅在仕隐问题上如此,陶渊明在生与死这等人生大事上亦如此。任性随化的观念来自老庄。道即完全自然,人亦应完全顺天安命。求仕,为饥所驱;又隐,乃是不堪宦情,这都是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陈寅恪先生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淡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立了新自然说新自然说之要旨在委运任化。夫运化亦自然也,即随顺自然,与自然混同,则认己身亦自然之一部,而不须更别求腾化之术”,委运任化即任性随化的人生观,即听凭造化、随遇而安的生活。陶渊明说情随万化遗(《于王抚军座送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以他独特的方式生存着,自然,淡泊,悠远。这种生活态度,显然是与他的生死观紧密相连的。生死问题是人类最敏感而又永恒的主题。有论者说陶渊明极度惧怕####,有论者说陶渊明逃避现实,笔者不敢苟同。陶渊明并非闭着眼睛生存的人,他很清醒,却又能很淡泊,这正是他的不凡之处。人总有计较得失追求功名利禄贪生畏死之心,其根源都在于有己。一得一失,在人的心灵上都会产生很大的骚动。最大的得失,莫过于死,因为生命是属于的最终的东西。人有哀有,这些情感,是得与失在人心灵上的反应。是一切属于的东西的全部丧失。陶渊明对人世敏感而又清醒,但没有沉溺不拔悲颓难抑。他看到天地、山川、草木的永恒,深感人生无常,“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长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形影神》)他有感于贤愚寿夭,同归一死,“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形影神》)他看到当时的人世间缺少真正的是非、善恶的标准,“立善常所,谁当为汝誉?(《形影神》)他曾想以一醉方休来愉悦短促的人生: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影神》)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游斜川》)。####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每个人对它都有一种态度:有的####面前凄凄惨惨戚戚惶惶不可终日,有的则视之淡然处之泰然。陶渊明对待####保持着极其清醒、极其淡泊的态度。陶渊明认为人的产生,源于大地造化之,随天地运行、自然变化产生了人,“茫茫大块,悠悠高昱,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祭文》)人和其他有生命的物体一样有生必有死: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准能独免”,(《与子俨等疏》)既来谁不去?人理同有终”,“运生会归

1 / 3






,终古谓之然。陶渊明已经认识到生与死是人生的规律,如同寒暑交替一样自然。流幻百年中,寒暑自相推。(《还旧居》)正因如此,陶渊明在####面前不忧、不惧、不悲、不伤,“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聊乘化以归,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随天地运转月日推移,人的寿命也就随之到了尽头。陶渊明把####看成是人生的最终归宿,把人生看成是人出门旅游暂时借居的旅舍: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自祭文》)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认为,人生于世就像住在旅店中,早晚将离去。

陶渊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生,以澹定的态度对待死,用任性随化的思想化解最让人困惑的主题——生死,建构了一种自然自适的享受同有人生的生活方式,为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他悟透生死、明了人情世故,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正视一切,不受功名利禄的牵累,充分体现了任性随的人生观念。他以豁达、放旷、达观、静穆、坦荡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的生死,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境界。只此一点,不仅同代人罕能匹比,即是后代人也难以比肩,只能仰之弥高。这种思维洋溢于他的诸多作品中,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给养。在人类文学史、思想史上也散发着奇光异彩。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陶渊明接受了老庄的重生、贵身思想,十分珍视自身的存在。然而存在所必须面对的痛苦又使他不得不美化死亡来摆脱生的焦虑,接受了庄子把死亡看作回归的思想。因此,在他的生死观中就存在着两个矛盾:痛不欲生与害怕死亡的矛盾,和重生与羡死的矛盾。。陶渊明在《自祭文》中呼喊着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就是在生存过于痛苦时用期盼死亡的方式来忍受生存。然而一个人要在生存中时时刻刻想到死本身,也是件痛苦的事。

如果把死亡也想象得跟生存一样有价值,一样美好,那事情就会不同。庄子把死亡看成是长久的休息,陶渊明也把死亡看作是永归于本宅”(《自祭文》)。他们以生存状态中才有的情形来注解死亡,使得不可知的死亡不再那么神秘、那么陌,把死亡看作是一次休息、一次回家,那么死亡也似乎是生存的一个部分而变得亲切而且可以接受了。陶渊明不是植物人,他亦没有庄子的洒脱“,坐忘一下即可以忘掉一切,于是他选择了饮酒,通过酒精的麻醉,生存的外部世界似乎隐退了,

2 / 3






其内部思维也停顿了,生存中一下子出现了一个类似死亡的空无状态。故人赏我,挈壶相与至。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二十首》之十四)。见陶渊明解决生死观中的矛盾的办法就是混淆生与死的界线,同庄子用齐物论来取消万物差别,齐是非,齐生死,做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 ,也就抹杀了生存与死亡的差别。陶渊明虽然没有提起齐物论,但在生死观上无疑受庄子影响极深,所以他性嗜酒”(《五柳先生传》),以饮酒来达到一种可以模糊生死,忘怀生死的境界,以此来忘怀生的忧虑,的恐惧。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f951f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