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意境的还原与创造

2022-10-27 02:11: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鉴赏中意境的还原与创造》,欢迎阅读!
古诗,意境,鉴赏,还原,创造



古诗鉴赏中意境的还原与创造

诗歌意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想象则是诗人心志驰骋的重要依托。还原想象与创造意境,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更是鉴赏诗歌获得审美愉悦的必然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分尊重理性,赋予它帝王般的尊严,不容侵犯,而视想象为不经的优伶,不置一顾。哪里知道:如果只有逻辑和思辨,这世界将是多么沉闷、单调、枯燥!好比人们只知道水的分子式,而梦不到波光粼粼、如澄如碧的大海;只看到数目的纲目科属种,而看不到亭亭玉立、如烟如梦的依依杨柳,如火如霞、绚丽多姿的灼灼春桃。真因为有了丰富无穷的想象力,人类才能从有限追求无限,从现实憧憬未来,世界才如此多姿多彩,浩瀚深邃。想象创造了诗歌,创造了美,创造了令人遐想无穷的精神乐园!想象,可以引领我们穿过冥冥的时间隧洞,忽而去汨罗江畔瞻仰屈子的愁容,忽而去采石矶边领略李白的风流,忽而去石壕村里喟叹杜甫的哀吟„„可以引领我们穿过漫漫的时空阻隔,忽而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风光,忽而流连“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风韵,忽而惊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瀚海奇观。可以说,想象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才情,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豪放。因而,“想象”才和“翅膀”联系在一起。正凭借想象,诗的天国中才群星璀璨,流光溢彩;诗的花园里才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诗歌创作中,想象是诗人艺术构思的重要特征,从屈原到陶潜,从李白到苏轼、再到龚自珍,大凡有成就的诗人,无一不是想象的大师。想象,对于诗歌创作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而想象对于诗歌鉴赏的重要,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给古诗鉴赏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想象的翅膀在古诗鉴赏的天宇中自由翱翔,才能真正进入到诗人创造的审美情境中,与诗人一起情思共振,吟啸歌哭。

一、依靠想象还原意境

诗歌创作是诗人以艺术的语言和构思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

活体验的过程。而鉴赏则是由文字入手,去探求、领略作品的艺术界和创造心理,也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中国的古典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要把有限的文字创造的艺术境界复现还原,就必须发挥想象力。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寓问于答。我们可以想象还原问题场景,童子所答“师采药”可想象松下所问“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省略,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将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脚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想象作者的情感:“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






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徒叹奈何了!请进一步想象:郁郁青松 ,悠悠白云,清与白,松与云,色彩搭配浑然一体,与处在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况且未见隐者只见山色,清翠挺拔之中隐含无限生机,茫茫白云中更见其仙风道骨,流露出作者对隐者高山仰止的钦羡之情。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只有凭借想象把意象和场景在心目中还原,那二十个文字,才能成为诗人情感起伏的醇厚载体,才能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诗章,才能成为至真至美的生活写照!再如:《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如果我们粗粗读过,这“三千里”“二十年”只是两个抽象的数字。因此,应该借助于想象,将这两个数字变为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三千里”是一个空间概念,我们可以联想到云山迢迢,归路茫茫,关河阻隔,鱼雁难通,空间距离之遥远,衬托出宫女心理的孤独和绝望。“二十年”是一个时间概念,可以联想到深宫之中,庭树叶绿叶黄,阶前花开花谢,庭中月圆月缺,“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二三百回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多少回月照绮窗,多少次寂寞难耐,彻夜难眠。主人公由青春妙龄,渐渐红颜消褪,青丝成灰——有这样一些具体可感的画面补充于“三千里”“二十年”之中,那么简单甚至平淡的数字词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寄寓着无尽的慨叹,在“何满子”曲调的逗引之下,双泪涌流就显得妥帖而自然,强烈而真实。我们就会对“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情感产生强烈深刻的共鸣。

二、依靠想象创造意境

在鉴赏意象中,读者对作品意境的还原度越高、越深,鉴赏的效果越好。但光靠还原还远远不够,有时还需要意境的再创造!读者与作者毕竟是两个主体,其社会阅历、人生修养和审美情趣各有差异,因此,读者的还原与作者的创作构思也不可能吻合一致。另外,从作品本身而言,诗人追求的不是写实和逼真,而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不是可以确定的具体东西,而是含蓄的、象征性的意象。奖赏想象本身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碰撞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者在整个鉴赏过程中总是必然地带入自己的社会经验,价值取向和审美个性,同时也只有通过这种对鉴赏对象的加工创造,才能达到鉴赏品味的高层享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极短,但却描绘了一副绝美的秋景图。请看:干枯的藤蔓缠绕着枝桠纵横的老树,几只黄昏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8002ad0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