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汉诗歌翻译中意境美的创造性再现

2022-11-27 02:1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朝汉诗歌翻译中意境美的创造性再现》,欢迎阅读!
美的,创造性,意境,再现,诗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朝汉诗歌翻译中意境美的创造性再现

作者:朱霞,陈兰玉

来源:《东疆学刊》2011年第01

[ ]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关键词] 韩汉;诗歌翻译;意境美;创造性再现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1)01-0056-05 [收稿日期] 2010-00-00

[作者简介]1.朱霞,女,朝鲜族,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写作、朝汉翻译;2.陈兰玉,女,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写作、朝汉翻译。(延吉 133002)

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用另一种语言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过程。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原作。[1](22)文学翻译的创造说,不再以忠实于原文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更强调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诗歌翻译首先要传达出原作的意境。那么在韩汉诗歌翻译中如何创造性地再现诗作的意境美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参照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

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2)文学翻译不但要译词,还要译意;不但译意,还要译味。因此文学翻译的语言,不能满足于精确,要追求精美、精彩,也就是说必须具有文学性。

二、对原作实施创造性的叛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这样,译者的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忠实于原作,而是转移到读者的接受效果。因为脱离了读者接受的文学翻译是毫无价值的,也难以实现文学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目的。这就需要发挥译者的创作性自由。如何把握诗歌翻译中的这种自由度,可以反映出译者的能力和水平,也可见译文的高低和优劣。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 译中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9](72)“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10](137)之所以把文学翻译中的叛逆叫做创造性,是因为这种叛逆给原作注入了生命。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并有多种表现,如增添、删减、替换等。朝鲜语是表音文字,词句往往较长;汉语是表意文字,词句简短。因此翻译朝鲜语诗作时,诗行往往难以对等,这就需要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以《海兰江》的第二节为例: ——低眉抚琴弹唱着生命的赞歌

原作第三、四句如果对译的话,应该是调紧母亲弹奏的宿命的伽耶琴弦。译文调紧母亲弹奏的伽耶琴弦删掉了宿命一词,因为宿命削弱了诗作要表现的民族精神。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每节四行,但第三节的第三、四行只能译为一行调紧母亲弹奏的伽耶琴弦,这样译文缺一行,于是笔者展开联想根据上文增添了第四句低眉抚琴弹唱着生命的赞歌。因为第一句把海兰江比作温柔优雅的朝鲜族女性,所以第四句增添了低眉抚琴这一动作,并根据上文增添了弹唱着生命的赞歌,渲染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四节的一、二句: 使译文超过原作。”[11](41) 三、忠实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 ——匣中的珍珠

自鸣鼓是韩国的一个典故,笔者加了注解:传说自鸣鼓是古乐浪郡拥有的一个神鼓,当有敌情时它可以自鸣报信。乐浪郡守的女儿乐浪公主为了与高句丽王子好童相爱,撕破自鸣鼓,帮助高句丽攻打乐浪郡,事后被其父处死。 又如黄松文的《望乡歌2》里有这样的诗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句把笔直的田埂说成是头缝,是有民族特色的比喻,是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化意象。笔者起初译为合乎汉语习惯的纵横交错的田埂,后来觉得直译为好,这样可以让人从译入语中感受到异国情调,还能丰富译入语的语言。 黄松文有一首《腊月》,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在秋夜月光下,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和失去了丈夫的妻子怀着无比悲痛在捣衣石上捶打衣物。作者用夜晚的沉寂和捶衣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孤寂。后一句里出现产月一词,其含义是指临产的月亮,借喻怀孕的儿媳妇,暗示这对婆媳将要抚养遗腹子,孩子的出生对这个家庭来说又喜又悲,今后的日子将更加辛酸。“——产月在韩国语里指妇女生产的月份,诗里的“—产月是作者杜撰的词。汉语里与原文产月含义接近的词有满月,但也不能表达清楚原文的意思,因此译文里增添了定语“(临产的)满月,并加了注释。

一般来说,不少读者之所以选择阅读翻译的文学作品,基本的阅读动机就是寻求翻译文学中的异国情调、异域风情、外国人行为模式和民族心理等等。 四、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渲染情感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翻译诗作时必须忠实地表现原作里蕴含的情感。这就需要一定把握好整首诗的主旋律,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式来抒情,还要深刻体会诗作的言外之意。比如 ,朝鲜族当代诗人金学松的诗作《难以离婚的理由》的最后两句: ——但可悲的我/却不忍心把它抛弃。

总之,诗歌翻译首先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选择精美的词语、最恰当的句式,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并忠实地转达文化意象,把握主题,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使读者得到诗情画意的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9cc28d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