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方案

2022-03-21 00:58: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伶官传序》教学方案》,欢迎阅读!
传序,方案,教学



《伶官传序》教学方案



一、设计理念

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提升,内容丰富多彩,它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精神,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人格。为了实现这个语文习目的,我们就要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赏析。而选修课课本的编排,也正体现了这个点。

本课是本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课,本单元赏析的重点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散文不同于诗歌,篇幅长,容量大,所以行文与结构的组织安排特别重要。为了能够让人读之有味,易于理解,就要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街接转换,行文的参差错落起伏变化,在结构上往往表现出“散”的特点,但这里的散不是散漫杂乱,都有气脉贯注其中,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贯注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要把握散文中的思想感情的脉络,有多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者的层次和线索,能够获得对作品思想感情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理解。结合诵读,实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也是有效途径。

在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这个课时,能够将提要钩玄与诵读结合起来。先快读文章,一口气读完,迅速集中地感受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然后提要钩玄,弄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和线索。再缓读,去仔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理清文章感情脉络,进而感受作者构思的精妙,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突出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这个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的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方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结合诵读,“因声求气”体会课文充沛的气势和酣畅的文气,把握文章情感脉络,感受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了解议论等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3.从庄宗的成败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是通过理清论证思路,结合诵读,把握文章情感脉络,明确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难点是体会课文充沛的气势和酣畅的文气。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赏析过程

一)激情引入

大家都知道项羽兵败乌江自刎的故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原因,有谁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 (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真的是天命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看一看北宋大文学欧阳修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

根据自己平日知识积累,参照课文下面注释,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习这篇文章后,我们就会知道了。 三)解题

(请同学解释,然后明确)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①记叙人物生平及主要事迹(本文即是) ②注释经文的著作(如《左传》 序:①书序(本文即是) ②赠序(临别赠言,如《送东阳马生序》 四)整体感知

1.快读课文,感受文章总体风貌、规模体势,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

2.再读课文,要求:结合注释,文言文学习词典,疏通文意,抓住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关键句子,深入理解。

五)提要钩玄,自主把握文章行文结构

1.对照课文,自主概括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①23岁时,“接三矢,继父遗志” ②27岁时,“系燕父子以组” ③38岁时,“函梁君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41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引导学生得出)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不过由盛而衰,只有短短3年。 2.这个盛一衰的原因出在哪里呢? (引导学生自主得出)“人事”变化,也即励精图治与骄奢淫逸的变化,忧劳与逸豫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

3.作者用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是要论证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就是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的“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观点,也即全文的中心论点。

4.文章论证的结构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论证结构:正反对比论证。

结论: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 5.最后一段又如何理解?

(自主探究后得出)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写的序,最后一段写伶官亡国,这样就扣住了题目;然后用“故”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但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也体现了史论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针对性更强,更具普遍性。

六)感情升华

听课文录音,缓读课文,“因声求气”,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和酣畅的文气。 (在学生充分听、读的基础上指导)

找出文中反问句、感叹句、骈句,并体会其作用: 1 充沛的气势

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无疑而问,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感叹句(呜呼! 方其……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直接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






对仗工整的骈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 故方其盛也……,及其衰也…… 节奏整齐,琅琅上口,不但有音乐美,而且内容上正反对照,对比强烈。行文时作者还适当使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2.酣畅的文气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叙事;语势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章于此戛不过止,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

七)学习写法

1.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通过提要钩玄和诵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体会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而学习这个写作方法,正是我们学习这篇散文的目的所在。

2.论证方法

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来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法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既能突出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八)课堂练习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设计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①23岁时,“接三矢,继父遗志”

论据: ②27岁时,“系燕父子以组” 15

③38岁时,“函梁君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41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

结论: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81a7442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