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赏析

2023-01-08 01:1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牧清明赏析》,欢迎阅读!
杜牧,赏析,清明

精心整理





杜牧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又称杜樊川。大和二年 (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历参沈傅师江西视察使、宣歙视察使及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武宗时,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宣宗时,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

世称杜司勋。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及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诗文今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心情消沉,带忧愁之色。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漂亮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文赏析】

要弄清晰这首诗,就要先弄清晰清明、寒食节、扫墓的关系。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就是说“清明”一起先只是一个节气,而并非是节日。

扫墓成为正式礼仪是唐朝的事情。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当允许,使之永为常式。”也就是说在古代扫墓的“法定日期”是寒食节,而不是“清明节”。须要明确的是把“清明”作为“清明节” 应当是唐朝以后的事了。


精心整理

由于寒食节大多是在清明的前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稀里糊涂”地把寒食、清明合二为一了。至于为什么到此时此刻真正的“扫墓节”——寒食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清明节凸显出来,就连特地探究民俗的专家也无从考证了。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首诗所描写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时间、地点、人物、事务齐全,婉如一篇小小说。整首诗处在一个动态的情景之中,体此时此刻诗句中的“雨纷纷”“行人”“借问”“遥指”以及对话局部,每个诗句都是一个活动的场景,贯穿起来就是一个情景剧。“纷纷”交待的是春雨的意境,然而这一天恰恰是清明,是人们遵照习俗上坟扫墓的清明节,因此就有了那位雨中行路者“欲断魂”的心情,接下来便是一问一答,全诗可谓是“绘声绘色”

“清明季节雨纷纷”交待的时间和场景,“路上行人欲断魂”直点“行人”当时的心境。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答的简洁对话,情景非常生动,增加了诗歌的跳动性和动感。

这首诗语言通俗直白,没有难懂的地方,音节和谐自然,情景清爽生动,境界美丽,富有诗情画意。第一句是“开”,交代情景、环境、气氛;其次句是“承”交待了人物及其心境;第三句是“转”引出了对话,并且想“借酒消愁”第四句是“合”,是第三句答复,读到这儿,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觉得后边应当还有故事要发生。

【注释】

这首诗描写清明季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心情和盼望。

清明季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季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非常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按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春游游春。此时此刻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生疏的地方赶路,心里的味道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旁边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答复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隐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意等等,都留待读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884010f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