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赏析

2022-08-31 11:0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牧《清明》赏析》,欢迎阅读!
杜牧,赏析,清明

杜牧《清明》赏析

杜牧《清明》赏析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主要是江南)做官。杜牧中进士时,正遇上牛僧儒赴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负责处理公文。杜牧虽然才华出众,却是个风流才子。杜牧身处江南,老家在西安,祖上也在西安,清明时节他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的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这首七绝《清明》就处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纷纷”二字形容那春雨连绵不断,而自己也被这连绵的春雨下得心烦意乱。这给人们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画卷。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由己推及他人,着力写出人们的感情世界。纷纷的细雨下,自己不但彳亍孤行,见路上行人也是愁绪悲思,伤心欲绝,因为这些今天皆为悼念逝去的亲人。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刻写这春雨下的悲凉。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是向别人打听有没有酒店。“酒家” 酒店,就像现在的“某某大酒店、大酒楼”一样,里面能吃饭,能喝酒。“借问”,请问。向谁借问,诗里没有说,省略掉了,后来作者补上了借问的对家。诗人为什么问“酒家”?是避雨,抑或是“喝酒”?两者皆有。诗人通过问话,不但使诗歌语言简洁,形成了诗歌的审美空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而且暗示出想“借酒消愁”的思想,从而表现出了诗人忧虑重重。 “何处有?”在哪里、哪里有的意思。诗人不是自己去寻找,而是 “借问”、“ 何处有?”表现诗


人心情的急切,急需要想找避雨、歇脚、吃饭、喝酒的地方”,缓释一下自己不好的心情。

末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去处。“牧童”,是对问路的对象的点明与补充。“遥指”,远远地指着,诗人要找的去处可望可及了。牧童这一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已经使诗人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牧童遥指”把诗人与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在这里诗人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让人倍作振奋。《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此句作注脚。诗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写得自如之极。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此诗用平水韵上平声“十三元”,“纷”为平水韵上平声“十二文”,借用作第一句韵脚。此法宋以后诗人多有效仿,以致约定俗成。诗中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情感又由低而高、逐步上升、最后达到高潮。

【原诗】: 1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2,路上行3人欲4断魂5 借问6酒家7何处有,牧童遥指8杏花村9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纷纷:多而杂乱。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里形容雨多。

3、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4、欲:几乎要,简直要。

5、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6、借问:请问。 7、酒家:酒店。 8、遥指:指向远处。

9、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668a8e2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