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20xx年春节手抄报资料:为什么贴对联

2022-07-10 10:0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20xx年春节手抄报资料:为什么贴对联》,欢迎阅读!
春节,抄报,对联,为什么,资料



20xx年春节手抄报资料:为什么贴对联

贴对联 喜庆的象征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吴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冯玉祥将军送给理发铺的: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中国青年反对帝国主义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难的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等等,不再赘述。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1 / 2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ú)”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ǎng)在公元 920xx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a1960c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8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