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

2023-02-21 00:0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对《西游记》的认识跟小时候喜欢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一样,仍停留在肤浅的看热闹上。跟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这部经典,我从小到大也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也说不清楚自己究竟看过多少遍了,反正有好多好多遍了,但终究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最近不知道哪根筋搭乱了,忽然想起了孙悟空,特想特想看原著,就跟某一时间特想特想吃鹿肉一样,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能望洋兴叹,还好在当当网上买了本《西游记》,第二天就解了我的书馋。白话文,不算太难理解,望文生义也算能够看明白大概意思。这一看,才发现跟看电视剧是绝然不同的效果,书中的内容比电视剧更详尽,节更生动,很多描绘的景象也是剧中无法演示妥贴的,通过对原著的阅读,才使我由表及里逐渐发现了文中的大丘壑,禁不住对作者那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到惊叹不已。中可谓是洋洋大观、包罗万象,这一读,倒真是看出点门道来。

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应该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讲得是孙悟空的出世、拜师、性情和本领;第八到第十二回说明了唐僧的出场和西行取经的缘由,从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则着重细致的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作者把大篇的文字用在了写师徒五人历经的千辛万苦和种种磨难,凭着他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功德圆满,取得真经,这充分说明了作者此书的主旨或主旨之一是表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有很多人都认为《西游记》一本劝学明志的书,我认为这种看法绝对是无可非议的。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也能直观明了的看出作者的这种主旨所在,在第一回中,孙悟空决定寻求长生不老之方后,便编筏取篙,独身前往,没有目的地没有方向,跋山涉水云游四海,他曾在南赡部州穿街走巷学人礼随人话,朝餐夜宿八九年,看透人间追名逐利,始终都不为人间利欲所熏心,仍是一心寻访佛仙神圣之道,意念之坚决天悬地明召然若揭,功夫不夫有心人,个当初从石头缝里蹦出的肉体凡猴经过了多方辗转,最终得到了普堤祖师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的真传,以至上天入地、变幻无穷。当众弟子问悟空如果练就时,孙悟空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则是师父传授,二则是自身昼夜殷勤。一语道出了勤学苦练方是成就自我的根本。而在第七回中,孙悟空与十万天兵天将对战所向披靡,便得意忘形,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定要住瑶天,竟扬言要玉皇大帝退位于他,面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泼猴,如来佛祖说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了一千七百五十劫,才享受到无极大道。看来,连孙悟空和玉皇大帝这样响当当的天才级人物功名方须如此艰卓,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没有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呀。从全书的很多章节都能直观明了的看出此书劝学励志的主旨。

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被誉为中国神怪史上的巅峰之作,当然也不例外。记得上初中时候,历史课本上说《西游记》反映的是农民起义。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也一直揣摩着这种思路来阅读,但不管怎么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还是无法领会到作者这种意图。有评论家把孙悟空大闹天宫视为封建社会里灾难深重的人民,试图通过暴力斗争,来推翻压在头上的封建统治,创造一种不受压廹不受奴役的生活。听起来貌似有理,但稍经推敲就觉得这种说法根本难圆其说。首先,孙悟空的造反根本不是因为受到压廹和奴役,他历经千辛万苦学到长生不老之方,圆了自己跳出轮回的心愿,回到那仙山福地,不惧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山中无甲子,寒岁不知年,何等的逍遥自在,却为了满足唯我独尊的虚荣和私欲,向东海龙王强取索夺兵器披挂,到阴曹地府廹使冥王勾销名录,自以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竟然还要求玉皇大帝奉他齐天大圣,扬言玉皇大帝退位于他,他这样的行为肯定是代表不了劳苦大众的;其次,从这本书的整体来看,作者的主旨如果是反映农民起义,不可能仅以一个章节来哄托全文的中心思想,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皆是因为犯了错误被菩萨劝服而保护唐僧取经,显而易见,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也是作者为了说明孙悟空犯错的缘由。另外,从第十二回菩萨在五行山下度化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时,孙悟


空对之前犯下的错误表示已知悔,这也充分说明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仅是他个性张扬得意忘形后的必然结果。如果单从一个大闹天宫就认为整本书的主旨是农民起议,无疑是断章取义,窥豹一斑。为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西游记》的主旨,我又查阅了关于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贡生,却在等待分配官职时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丞,却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他的这种不满和愤闷通过《西游记》中关于妖精与佛、道之间的关系可以窥探一二。黑松林的黄袍怪是天上的“奎木狼”下界,金角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山大怪和二怪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青狮和白象,三怪大鹏竟是如来的亲戚„„每当孙悟空要将这些妖怪打死的时候,它们的主人都会过来“收伏”它们,其实却是为了保护它们不受伤害。难道这不是作者在尖利地讽刺封建社会中残害忠良、官官相护的黑暗和官员丑嘴脸吗?

几年前看过电子书的原著,对里面的诗词歌赋最是印象深刻,最喜欢那句“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清涵万里天”,更喜欢看第十回渔夫和樵夫二人的吟诗对词,却不想买回来后却是黄周星点评版的《西游记》,读了第一回才发现对比原著内容有了大量的删减,第十回中渔、樵二人的诗词竟然一概删完了,不敢对这个明清著名学者黄周星的修订有任何责贬,但少了那么多诗词韵文,心中还是感到很大的失落和遗撼。人无完人,书无完书,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呢?不过,黄周星对《西游记》的点评倒是别有一番独特见解,他所阐发的主要思想是谈禅论道的话题,点评中有理有据的论述了《西游记》一书的主旨在于仙佛道同源。仙佛之道,总不离一个心,如果心能悟,则万法归空,所以先有了孙悟空,继有了猪悟能,最后有了沙悟净,正好应了那首佛语:菩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西游记》的一开篇便交待了天地五行的由来,而自有天地,便有了阴阳五行,不但人离不得五行,而天地间一切耳闻目见全都在五行之内,所以此书的第七回才有五行山下定心猿,十万天兵天将都降伏不了一个孙悟空,而二仙请来如来佛祖,即把孙悟空定在了五行山下,更是有力证明了仙佛道同源。唐玄奘、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再加一个白龙马,黄周星认为这是作者吴承恩明列了五行,孙悟空主心属火,猪八戒属木,沙僧属金,土为万物之母,唐僧属四众之首,属土,白龙马生于海,当然属水,关于这一点在全书中也比比皆是,第三十八回金木参玄见假真,第四十回猿马刀归木母空,在第四七回又有金木垂慈救小童,各回中都有五行的明示。孙悟空出世后遍访神仙,来到方寸灵台山,斜月三星洞,而斜月三星全是天上之物,合在一起又正好是一个心字,真是禅意无穷呀。到书的最后一回,师徒五人各取正果,各佛祖、菩萨、圣僧、罗汉和各洞神仙伽蓝、土地、道师皈依都念起了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听不懂了,反正全是佛语了,仙佛道同源,论据充分、有力,由不得不佩服至致,还说什么劝学励志、封建思想、农民起义,不管别人怎么莫衷一是,反正从读这本黄周星点评版,我也唯谈禅论道、仙佛归宗为准了。

在这本《西游记》中,我发现有两点挺有意思的:

第一,第六回,二郎神和孙悟空对战七十二般变化,打的不分你我,孙悟空变成一只花鸨,被二郎神一弹弓打中,滚下山崖,变成了一座土地庙,大张口是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二朗真君赶到崖下,不见了鸨鸟,只有一间小庙,看到那个旗竿就笑了,一眼识破是猴变的把戏,原来人人见过庙宇,却从没见到庙后有旗竿的。看来,再善变再会伪装的人,总会有尾巴露出来。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二,孙悟空学得了地煞七十般变化,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得传筋斗云,能朝游北海暮宿苍梧,又得到镇海神珍金箍棒,挽着者死,磕着者亡,随后偷吃王母娘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a345cf6910ef12d2af9e7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