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秋夜曲》原文译文赏析出处

2022-10-08 16:1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赏析-《秋夜曲》原文译文赏析出处》,欢迎阅读!
赏析,译文,唐诗,夜曲,原文

《秋夜曲》原文|译文|赏析|出处

'《秋夜曲》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

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秋夜曲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译文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

⑴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⑵何:何其,多么。

⑶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⑷暗虫:暗处的秋虫。 ⑸通夕:整晚,通宵。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

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

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张仲素于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

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张仲素(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

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


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a9823c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