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启示

2023-04-10 14:2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母三迁的启示》,欢迎阅读!
孟母三迁,启示

-------------精选文档-----------------

孟母三迁的启示

《三字经》是我国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书中有许多句子称为代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许多典故更是鲜明生动,理蕴其中家喻户晓。“昔孟母、择邻处”便向人们概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关于孟子的家世,《史记》第七十四有《孟子荀卿列传》没有记载,《韩诗外传》有“孟母断织”,刘向《烈女传》有“孟母三迁”,说明孟母曾经给予他思想教育。而孟母三迁影响最大。 孟子少时父亲早逝,母亲守节,居住的地方靠近坟地,小孟子就以埋坟、哭泣之类为游戏。母亲见了,认为这种环境不适合教育孩子,于是就搬到市井与一个屠夫为邻,小孟轲有学着做买卖,模仿宰猪杀羊。母亲还是觉得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迁到一所学宫旁,此后,每月初一,十五,小孟轲便可见到官员们行礼跪拜,辑礼进退。他也都一一记住,并学习它。母亲见了很高兴,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孟轲成了孔子后的第二个大儒。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教育的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看到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看到了教育要有选择性,也看到了教育的主导性。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通过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人,一个人从生下来,带成长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社会化过程。孩子在现实社会里学习社会的行为方式,同时参加各种和会集体活动,接受行动准则和价值体系,进而发展其社会性。因此,人的成长总是受环境的影响,一 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故事

可编辑


-------------精选文档-----------------

中,说明了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复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

现代社会,是一个教育社会化的时代,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应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死书,死读书。有些知识、规范是社会要求他们而学校无法学到的,就需要他们到校外学习,所以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不能只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积极能动的。

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 三、教育要有选择性与主导性

从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我们可知道择善而居,三迁而择邻,妙在选择。这种选择,体现了母亲教育子女的主导性。对于学校教育,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长,取决于教师所把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发展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要以发展的观念去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不能不说是《孟母三迁》给我们的教育与学生成长方面的又一启迪。



可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b33ab26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