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价值探微

2022-09-22 14:1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价值探微》,欢迎阅读!
古诗词,美学,价值,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价值探微

作者:吕希乐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8

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古诗教学中的美学价值,对这些美学元素进行深度剖析,以引导学生欣赏美陶冶美,提升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感知和品味,培养学生的美学品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学价值

语文课标标准》(2011年版)提到评判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积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向上的人生信念和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因此,面对审美观念尚未完全确立的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注重美学教育,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尤其是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对这些美学元素进行深度剖析,以引导学生欣赏美陶冶美,培养学生的美学品味。 一、借助想象体现美

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精练,蕴含意义丰富,且语法结构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已是十分困难,要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之美,更是困难至极。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描绘诗文中描绘的景象,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到诗文中的情境中去感受美。

例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描绘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江上之景和李白与友人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境。在这短短的诗文中,诗人呈现了一幅壮阔的离别之景,而对于学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要体会到诗人与友人离别时天水一色、意境开阔、色彩明丽的景象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友人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他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而诗人独自远眺,直至友人失去踪影,仍旧不舍离去。这样学生们更能身临诗人当年身处的情境,品味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之美。

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游西湖时对西湖之景的赞誉,抒发了他对自然之景的热爱和欣赏。诗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学生理解和融入诗中情境的困难之处,诗人将西湖比作美人,美人淡妆浓妆都与此情此景相得益彰。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这时一个美女婷婷袅袅地走过来,与这美丽的西湖相映衬。发挥想象力,将自然之美与美人之美相连接,让学生们体会联想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引导观察感受美

观察美,感受美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著名教育家也有相关的论述,只要动手去采,随时都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在叶老这句名言中,宝石指代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需自己发现并动手去采撷。由此可见,提高学生观察美、感受美的能力,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信息,例如插画。教材中很多课文均有插画相配,插画是老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涵义丰富的古诗词。在教学古诗词时,先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观察教材附上的相关插画,并依据插画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在图画中体验诗文中的美感。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诗中包含丰富的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钟声等。先让学生观察关于这首诗的插图,插图中对于落月、啼乌、江枫、渔火、船和寺庙等有着具象的描绘,使得学生对诗中的事物有着初步的认知。并要求学生一一对应插画中景物与诗中的描绘,加深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想象。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要求学生们选出他们认为最美的三种景物,并阐述原因。这种引导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引导学生将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事实上,当学生被要求去说明选择的原因时,一幅关于这首诗的画面,便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首诗描绘的美景就会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范围中,学生更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绘制彩图体验美

将想象美化为创作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导向的最大目的,也是美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据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应仅仅停留在想象的阶段上,还要扩展到美学创作的境界上。对于具有较强画面感的古诗词,可引导学生们依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图画的创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展现美体验美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兴趣。

如教授李商隐的《乐游原》时,教师在帮助学生们读懂诗句,理解诗中意境之后,可以从整体引导学生对于整个画面进行想象,体会诗文中的整体美感。想象一下,傍晚时分,一个老人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对乐观主义精神进行了积极呈现。教师可以联合同年级的班级以这首诗为主题进行黑板画报比赛,鼓励学生将古诗词的语言化为图画,展现丰富的想象力。一边是诗文,一边是画面感极强的图画,两者相融合,别有一番风致,凸显古诗文的美感。 四、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词的文字意境美感传神,对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进行挖掘,以供学生细细品味和鉴赏,提高其美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眷恋,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因此,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继续探索美学价值导向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美学素养。 [ ]

[1]苏红.基于审美欣赏活动的小学古诗教育方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谢春莲,黎春生.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02.

[3]邱桂芳.在古诗的学习中创造美[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9. (责任编辑:张华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c5f0e43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