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

2022-12-17 11:07: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欢迎阅读!
抗战,国民政府,会战,以来,战略

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

1939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入侵,蚕食中国华北领土,包围了京津地区制造摩擦。不断向处于半自治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施压和拉拢,拉拢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失败的情况下,爆发了七七事变,触发了全国抗战。虽然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但仍然丢失大片国土。而作为中国政治领导力量的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患正威胁自身统治的时候,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政策应对。当时日军由南向北进犯,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流域均暴露在敌人进攻的炮火下。日军凭借其机械化作战可以一举南下围歼主力,攻占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日军意图在上海制造兵变,牵制国民政府,向其施压,迫其就范。而南京国民政府自九一八以来,就已察觉日本志在灭亡中国,但不惜忍让数年用来增强自身防卫力量。当华北局势恶化,并且在上海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时候,国民政府的战略发生变化。即准备把华北的主战场转到上海,比起华北的开阔地带,上海地区密集的水网和大规模的钢筋水泥建筑更易与日军周旋,也可以减轻华北的压力也容易引起在上海有大量利益的英美势力的干涉,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抗战的某种程度上获得战略主动权。使得日本由南到北的进攻被迫从东往西进攻。而中国可以凭借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层层设防,建设战略后方,以求与日军长期持久作战。么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抗战的一次战略转移的一次会战。虽然未抑制日军进攻,并付出重大的牺牲,但却符合中国的战略大局,避免了混乱的抗战局面,同时也获得了经验教训。下面,就七七事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的意义进行浅析。

一:全面抗战以来的战争局势和军事对策 七七事变以来,宋哲元二十九军出于自保和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仍对和平解决七七事变的和平解决抱有幻想,此时日军的部署尚未完成,向冀察政务委员会表示愿意和谈。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坚持抵抗,但也谋求一些让步,希望局部解决,拒绝中央军北上和谢绝全国的慰问。但当日方的企图暴露后,宋哲元决心抵抗,于727日致电蒋介石:“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现已成四面皆敌之形势,通县于今晨三时起,亦正在激战中。职受国家人民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绝不敢稍有畏避也。1

面对如此紧急的局势,国民政府已然开始放弃和平打算,准备全面抗战,开始于华北进行战略布局。

首先督促宋哲元等冀察当局做好战争准备,放弃对日幻想。同时派参谋次长熊斌北上想宋哲元宣达了“不挑战必抗战”的方针,如需忍耐以和谈,只可在不丧失领土主权原则之下同日本谈判,以求缓兵,但仍须做全般准备。718日,蒋介石又一次提醒宋哲元:“倭寇不重信义,一切条约皆不足为凭。当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和解条约,仍于签字后八小时向我沪军进攻。此为经验,2显然蒋介石对于日军扩大事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为倭寇不可信赖,战争不可避免。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蓄意扩大侵略的意图判断准确,想冀察当局明确表达了中央处理的方针,不断提醒,督促其做好军事准备,也对其表示足够的关切和理解,使得日军拉拢二十九军的意图破产,激励了广大将士,为全国抗战的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次,召开国民政府军事长官汇报会,谋划全面抗战事宜。指示“我军应全



12

左双文 《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5 左双文 《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3


部准备动员,各地皆令戒严并准备宣战手续。”规定了战斗序列的草案,弹药的分配和后勤保障及民众利用。

最后,秘密调动军队,发布动员令

同时为了坚持对日作战的既定国策,还确定了军事战略方针。

第一:确立“应战而不求战”的方针。蒋介石于1937.7.17发表庐山讲话,阐述抗战的原因,政府的对策,中国的实力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强调“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3表现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同时蒋介石的也意识到与日本公开抗战的时候到了。“我表示决心之文书。“人之为危,阻不欲发,而我以为转危为安,独在此举。但此意既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4庐山谈话表明了国民政府的立场。首先绝不得侵犯中国领土及主权完整。其次不承认任何不合法自治政府。最后军事不受约束,有权进行部署。公开向世人昭示国民政府决心抗战的意图,标志了国民政府转入了抗战轨道。也是国民党第一次抗战正面宣言。又于88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提出驱除日寇,复兴民族。

第二:确立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七七事变,蒋介石就强调对日作战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是一场长时间的持久的作战,必须“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5

1936·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持久消耗战略方针,概括为“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基本上这一方针对指导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起了积极作用,对战争全具有重大影响。消耗了敌人的力量,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幻想。

第三:调整军事指挥机构,建立战时体制。设置国防最高会议。召集了各方实力派和中共代表。改组军事委员会,整合海陆空智慧。调整军队编制,建立战区制。颁布《兵役法》《全国人力动员法》。设置各个战区,将桂系,湘系,晋系,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鲁军,滇军,马家军等全部编入抗战序列,实现了全国抗日军队合作抗日,统一行动的局面,中国抗日军事力量由此而加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战斗力,进入了全面抗战的轨道。 二.国民政府抗战准备工作

蒋介石曾经长期力图避免对日扩大冲突。他深信中国国力太弱又不统一,不可与日本冲突,自九一八以来均极力压制中国反日情绪,但自1935年晚些时候由于国内反日情绪高涨,不得不开始强硬。

军事上,蒋介石特别注意武装力量的现代化,聘请德国顾问训练新式的军官团。同时建立了空军的核心,虽然工业实力不行,但生产了大量的步枪和机枪。政治上,国民政府进行全国动员,试图同时加强蒋介石中央集权的独裁权力,扩大其民众支持的基础。工业上,国民政府进行企业西迁,在七七事变之后立即把关键性的工业企业迁往内地。军事工业,如飞机装配厂,特别是南京,武汉,广东和山西的兵工厂,构成了19378月开始内迁重要企业的主体。同时私营企业也把一些企业送到后方。810日,上海战事爆发前三天,政府拨款给国家资源委员会,以帮助工厂内迁。146家工厂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工人,



34

左双文 《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1 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21 5

蒋介石日记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 340 转引自左双文 《困境中的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6 22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ca72d8a680203d8ce2f24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