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偷窃”行为及其纠正

2022-07-21 17:2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偷窃”行为及其纠正》,欢迎阅读!
偷窃,纠正,幼儿,行为,及其

幼儿“偷窃”行为分析及其纠正措施



我们搞幼教工作的同志不难发现,不时有的幼儿将自己喜爱的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即幼儿园的玩具“不翼而飞”;或将别的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玩具“顺手牵羊”;也有的家长私下与我们探讨如何纠正孩子随大人走亲戚时,常悄悄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到口袋里带回家,或者私自拿了家里的钱出去花的坏习惯。应该说我们对幼儿的这一“小秘密”不应大惊大怪,但也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上述这类家长的态度是积极可取的,但有些孩子的家长对此不但不批评,反而认为孩子小,没关系,甚至觉得孩子挺“机灵”的,一味姑息迁就。如:我带的班级中就曾有这样的孩子,他见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东西,总是想尽办法将其弄到手。针对有这样习性的孩子,我会多次找孩子谈话并与家长沟通,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教育。但有些家长却认为我们老师把这事看得太重了,说什么:“孩子小,不懂事,拿了别人的东西发现了叫他还给人家就是了,何必大惊小怪”;也有的家长对此看得太重,认为小小年纪就爱贪小便宜,长大了岂不成为盗窃犯,于是就严加惩治。如此而已,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那么,孩子私拿别人东西是怎样发生的呢? 1、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和要求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手中有好玩的玩具,或者是比较新颖的物品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说:那玩具真好玩,那东西真漂亮。我要是有那玩具该多好呀。那漂亮的东西是什么呀?”于是,有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小朋友的东西拿回家自己玩,此时,他并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什么行为,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一种个人占有欲望而“顺手牵羊”

2、不清楚“所有权”概念,形成一种自然行为意识

幼儿年龄小,他们处于很强的自我中心时期,对物品的所有权概念还不十分清楚,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所有物同别人的所有物加以区分,因此产生了拿别人东西的自然行为。因为孩子没有偷窃意识,人们看到的只是偷窃行为本身,而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诱因性质。正如人们常说的“孩子还小,他懂个啥”

3、企图取得别人的关注或注意

有的孩子在家里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和温暖,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要买某些玩具而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采取从家里“偷”钱或拿别人的东西等形式,以引起父母对其多加关心和爱护。或者,把“偷”来的东西送给朋友,以显示自己有多么好的玩具送人,以换取他人的情感。其实这些孩子私拿别人东西并不是他真正需要这件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为求得到别人的关注或注意。

4、出于受到委屈的一种反应

有些孩子“偷”东西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而引起的反抗。例如:有的幼儿教师偏爱某些孩子,当两个孩子因抢玩具发生争执时,老师总是偏袒,把玩具给他喜欢的孩子,而批评他不喜欢的孩子。这样,使后者感到不公平而产生反抗,干脆偷偷地把玩具拿回家据为已有。

对那些有“偷窃”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纠正其不良行为呢? 1、使幼儿明了“所有权”的意义

也许人们会说“自私”是人的本能,孩子从呀呀学语开始就会“自私”,但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正是从这时就得开始,就得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客体意识。具体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条件,将其个人物品写上名字或作上记号,并规定一个存放他自己物品的地方,以培养孩子对物品的所有观念,让孩子慢慢了解自己的东西与别人的东西的区别。然后,耐心地向孩子说明,别人的东西不管有多么好玩,自己有多么喜欢,也不能不告诉人家就拿回来据为已有。

2、消除“偷窃”行为的诱因

幼儿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性主要是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经过自己不断的接受、模仿、改造和适应而形成的。因此,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里,一般不会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在家庭中,父母注意把钱放好,孩子一般就不会养成顺手“拿”钱的坏习惯。条件允许的,适当给孩子买些他喜欢的玩具,以消除他“人家有,我没有,你不给买,我就拿别人的”的不平衡心理。同样,


幼儿园老师也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将各种玩具采取包干负责的方法交给幼儿保管,每次游戏活动结束时,将玩具进行清理,幼儿也就不能随便把玩具“拿”走了。

3、注意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管教不能过份娇惯,也不能太严,应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让孩子感到温暖和亲切。对孩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耐心解释与劝告,指出为什么不能给他买某件东西或做某件事情。并使他明白,任何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一切东西或满足一切欲望。与此同时,作为我们幼教工作者也要注意自身素质修养,以幼儿的教育不要存在亲疏关系。要公正、平等的对待和处理幼儿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教育环境。

在让幼儿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克服不良行为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一旦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老师、家长不要感情用事,大声训斥,甚至严厉惩罚他们,更不要把他的行为公布于众,即使与他个别交谈也切勿说出“偷”字,千万不要让孩子对他所犯的“错误”产生不恰当的犯罪感,或者通过严厉惩罚而产生一些逆反心理,造成难以拘回的顽症。

②引导幼儿多参加健康的游戏和体育活动

老师和家长应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健康的游戏和体育活动,把注意力用到有益的活动上去,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和家庭会吸引孩子放弃不良行为,而加入有趣的、健康的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行列。

③培养孩子的意志控制能力

“偷窃”是一种占有欲望的冲动所引起的,是意志控制的失败。也许孩子的第一次“偷”是无意识的,但“偷窃”的结果(所得到的东西)对“偷窃”的孩子本人是一种“奖励”。如果发现第一次“偷窃”不加以制止、教育,那么次数多了,可能会由无意识的变成有意识的,失去意志控制力,增加“偷窃”行为下次出现的机率。所以,一旦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应及时纠正,说服教育,有时可以特意挑选有“偷窃”行为的孩子负责保管班上的玩具,采取信任、鼓励的方法,潜意识地考验其意志控制能力。

防止孩子犯错误比他犯了错误后再惩罚他要重要得多。因为幼儿毕竟年纪小,没有形成固定不变的行为意识,幼儿犯错误只要发现得早,加以很好的诱导和教育,一些不良行为是容易纠正的。这里,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统一和谐的教育环境,尽量早发现,早清除,防患于未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2084fa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