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纠正学生的偷窃行为

2022-07-21 17:2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纠正学生的偷窃行为》,欢迎阅读!
学生,偷窃,健康教育,纠正,行为

如何纠正学生的偷窃行为

没有人与生俱来就喜欢偷别人的东西,任何一个偷窃者都是因为后天因素将其引上犯罪道路的。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偷窃的心理后,积极寻找对策,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那么,具体怎样纠正呢?

1.感化教育学生

有些时候学生犯错的确是一时冲动,教师如果能抓住其人性中光辉的一点,挖掘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美好,也许问题会不攻自破。比如班里可能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老师就可以当机立断,让同学们在班里坐好,讲一些类似“亡羊补牢”的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相信拿东西的学生事后经过内心思想的斗争,会悄悄把东西放回原处。

2.帮助学生树立羞耻心

有些学生偷拿别人物品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们在教育的时候不妨从这方面着手,首先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严肃地向学生指出,不经过别人同意而拿别人物品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自归还物品和向同学道歉。理学研究证明,羞耻心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言行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只要学生具备了羞耻之心,不良行为就会慢慢改掉。

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这时候,教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辅以必要的疏导,使其尽快解除心头之虑。我们可以晓之以理,与其重温《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讲述诚实为人的道理,强调诚实的可贵,指出偷窃的危害;可以动之以情,用生动的故事打动其心扉,用老师殷切的言语启发其思想,甚至还可以轻描淡写地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问题迎刃而解。

4.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人师表,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爬山、野外求生等,这些刺激、紧张的经历不但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从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6.设立班主任信箱

可尝试在班级设立班主任信箱,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布置学生写周记时,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写“我的心里话”之类的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而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找出其偷窃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多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与其交谈,及时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7.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家访,一是登门造访,把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同时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其生长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召开小型家长会,召集有此类行为的个别学生家长,汇报学生表现,了解家教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必要时可共同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此外还可以利用家长来校接送学生, 联系等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这样做,一来能够双管齐下,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同时,也有利于提醒家长注意教子方法,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

8.加强社会教育

教师与学校应定时与公、检、法等部门联系,充分发掘各部门的力量,扎扎实实地在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化学生法律观念,把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也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法规,可以聘请当地派出所的同志来作报告,述青少年犯罪情况和犯罪根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使儿童懂得因为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所以自己的行为要有界限,要学会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是儿童道德识字课本里的第一页的第一行。”由此我们可见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疏导和心理辅导,让学生朝着健康的、诚实的心灵之路不断迈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1f2009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