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2022-07-20 04:1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欢迎阅读!
金元,考前,高一,教材,社会

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粮食作物: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2)经济作物:①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②棉花在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推动纺织业的发展。

3)户口增长:北宋末年人口突破一亿。

4)边疆开发: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农业有了显著进步。 2.手工业:

1)制瓷业:①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的发展。 4)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

1市场: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2)货币:①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剧增。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远销国外,香料、珠宝输入中国。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2.城市:

1)表现:①宋朝: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②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宋代城市的新特点 时间

宋代以前的城市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定时启闭

宋代的城市

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


空间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市处在城中特定位置

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贸易(草市)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 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管理 职能

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三、经济重心南移

1.主要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开始发展。②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③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江南”。④

元朝南北经济差异

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地区;政府重开大运河以将南方财赋北运;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3.影响:①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进步(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②推动南方城市的迅速发展;③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④促进南方户口的增长,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⑤促进南方各民族的交融;⑥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的变化

1.表现:①平民化: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②平等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数量减少,奴婢更多来自雇佣;无地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③自由化: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2.原因:①经济的发展。②世家大族的衰落。③科举制的实行。④北宋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课本习题】

※学思之窗

明朝后期人陈邦瞻撰有史书《宋史纪事本末》。在自序中,他这样评价宋朝社会变化对后世的影响: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你理解他的观点吗?他是怎样看待宋朝历史地位的?


答案提示:陈邦瞻对宋朝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视,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第三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到明朝尚未结束,明朝的制度、习俗、观念各方面都深受宋朝影响。 ※思考点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答案提示:制度通常都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南北分卷制度也不例外。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但站在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问题探究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阅读上述材料,了解其中所说“糊名”“誊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答案提示:唐朝科举制在公平性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可能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宋朝科举制则力图杜绝这种影响,保证单纯凭试卷决定成绩。这方面的变化,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的历史线索互为因果,存在密切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ece202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