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022-06-09 09:38:5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欢迎阅读!
金元,文化

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目标】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 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导入】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费正清说:“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有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宋朝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形象,那么,宋朝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的背景

①主观: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②客观:佛道盛行,儒学遭到冲击。

③政治:社会道德沦丧,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统治的需要。 材料:五代时期是文治精神最弱的时代,也是儒学传统被唾弃之

时。从中央到地方,学校七零八落。由于做官并不需要读书人,所以没有什么人再上学了,各地学宫和文庙无不房倒屋塌。与之相适应,朝野上下也处于道德混乱的情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生性好淫,不但他部属的妻子女儿难以幸免,就是他的儿媳妇也要前去侍寝,而他的儿子却借机邀宠。从朝廷开始,上行下效,基本的人伦道德都没有了。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145

④文化: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比较高,文化氛围比较好,士大夫具有担当精神。 解说:赵匡胤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建立了宋朝,也继承了旧王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统治者需要新思想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宋太祖非常尊重知识分子,死前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使强调祖宗家法的赵宋王朝确立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儒学复兴的背景。

材料1(唐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自唐代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颁布后直到宋初,实行几百年之久。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


材料2: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材料3“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

——《宋元学案》卷二

材料4“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赵匡胤

材料5: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2、程朱理学的主张

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材料1: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9《杨遵道录》

材料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

材料3: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即特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②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内圣外王)

材料1: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哥哥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

材料2: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指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还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

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人欲不是指人的所有


欲望,而是超出正常欲望之外不合理的东西。

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解说:“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也就是说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3、程朱理学的影响

①政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有力地维护了专制统治。 ②文化:提倡许多传统美德,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调文人的气节、注重实践等)

③弊端: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维护等级秩序,压抑了个性;作为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影响。

南宋中期,程朱理学形成。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宋理宗(1241年),令二程、朱熹等从祀孔庙,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元初,程朱理学教育界获得支配地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统一教科书。元中期开始科举,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材料1:朱熹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实现国治、天下平。

材料2:清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胜言哉! ——《东华录》雍正朝 材料3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5edcc0a9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