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学提高古诗词学习兴趣

2022-04-28 20:1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写促学提高古诗词学习兴趣 》,欢迎阅读!
古诗词,兴趣,提高,学习

以写促学提高古诗词学习兴趣

作者:林日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8年第4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将古诗词创作引入教学中,以写促学。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前,教师应先讲解基础的古诗词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艺术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写诗,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讲评。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 以写促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A-0058-0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虽然大部分语文教师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愿意花大力气去教好古诗词,不过限于自身水平,在教学上找不到新路子,导致教师讲不清,学生学不透。笔者近年来尝试将古诗词创作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古诗词创作,以写促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讲解基础的古诗词知识

教师在引入古诗词创作前,应先讲解基础的古诗词知识,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作基础。 古诗词包括诗和词两种。诗大概分两种,一种是古体诗,一种是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从唐代开始形成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诗歌样式,这种诗讲究平仄、对仗,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最墓本的是绝句,共四句,分五言和七言,遵循一定的平仄规律。律诗规定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最后两句叫尾联。既名之为联,就是像对联一样,因为律诗是讲究对仗的,但这个对仗不是要求每两句都对,只是对颔联和颈联作了要求。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再说词,它是有一定词牌的古诗,也叫长短句。词牌也就相当于现代人的曲谱,和词的内容无关,词是根据这个谱填写不同的歌词。词要按一定的格律填写,遵循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及其他一些格式,所以谓之“填”。

二、把古诗词创作引入教学中

把古诗词创作引入教学中,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入古诗词创作,从而达到以写促学的目的呢?

(一)按常规教学,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及朗诵。教师着重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意境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前两句是境和景的描写,可以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联想,体会其中的妙处。后两句水到渠成地抒发感情,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思”联想到众人的“思”,因而更具有普遍意义。

(二)茌理解了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写诗,以此作为课外作业。首先,课堂上讲明简要要求,最好写中秋题材的诗,要求押韵,也就是要顺口。考虑到学生的水平,教师可以不完全要求学生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的平仄要求进行创作,只说像编顺口溜一样编就行,只要意思清楚、语言通顺即可。其次,教师进行创作示范,并稍作讲解,譬如笔者的习作:

癸巳年中秋望月

明月当头照,清风拂面来。

远山迷碧树,浩宇漫思才。

吟遍相思句,旋添潦倒杯。

千年劳梦想,不上望乡台。

此诗前两联写中秋夜之景,后两联写由望月而引发的思绪,是因月圆人不圆所引发的思乡之情,所以最后写“不上望乡台”以免思乡之苦。最后,拓展学习,教师另选一两首同题材的诗作,连同自己的习作一起发给学生学习,使学生从中获得更丰厚的知识。

(三)收集作业,讲评学生的创作。诗歌创作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显然不容易,开始时学生可以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但肯定有那么一两个爱好者,也许就敢于写上那么一两句,教师要极力鼓励,即使学生只是编个顺口溜,写首打油诗,也要多多赞美。对于学生的诗作,教师可以当堂稍作修改。譬如学生这一首题为《梅》的绝句:

寒自秋风冷,吹干雪即来。梅香傲骨间,美景映眼帘!

教师先予以鼓励:“这首咏梅绝句意思明确,内容通顺,也写出了梅花的精神,有诗的意境了,挺好。”然后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但是在押韵上存在问题,诗都是偶数句押韵,有些首句也人韵,而本诗第二和第四句却没有押韵,也就是没有用同一个韵,这个要改,把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改成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一样。干脆想个办法,把‘寒’字移到第二句最后一个字,这样就押韵了,那么这首诗可以改成‘一自秋风到,漫天飞雪寒。梅花舒傲骨,美景映眼帘’。”

第四句“眼”字出律,因为平仄问题,最后这句也可以改成“美景映窗前”。教师可以让

学生对比着读,比较哪一种读得更顺口,更好听,得出结论:更好听的一种是合乎平仄规律的。

再如《如梦令》的教学与创作,下面这首习作:

淡看枫叶逐沆。唯有暗香能嗅。悟把残梦拾,满载一叶孤舟。罢休,罢休。不过草木一秋!

教师首先指出,这首《如梦令》只是符合句式要求,但不符合平仄要求。首先说韵字,因为押韵的字必须是仄韵,而这里第一句、第四句、叠韵的两句以及最后一句押韵的字都是平韵,不合要求。此外,中间好几处要求用平声的也用了仄声,要求用仄声的用了平声,比如“枫叶”的“叶”字是要求平声的。“拾”字是人声字,属于仄声,也不合。“梦”字处就是平声,却用了仄声。我们可以试着改成:

如梦令

淡看飞花逐水,一任芳华流逝。暗把淡香留,还忆旧时枝蕊。谁会,谁会,草木一秋无悔。

这样一改虽然与原意有些不同,却大致合了声律。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引导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将创作与阅读相结合,创作要在阅读的基础上,除了课内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的诗,例如《唐诗三百首》,要多读多背。其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格律诗,不可一下子就拿平仄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刚开始时,只要求押韵、意思明确即可,而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格律诗的写作。再次,填词时要求平仄要合律,但一些不是关键的地方可以通融。最后,一定要当堂讲评学生的诗歌,给全班学生做表率,同时教给学生作诗的方法,对于个别有突出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单独的辅导。

经过这样的古诗词知识讲解与创作指导,学生一定会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一定能促进学生古诗词的学习,说不定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这是我们老师最希望看到的。

(责编秦越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f2e658eba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