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十七章 世异

2022-07-03 04:0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十七章 世异》,欢迎阅读!
韩非子,红林,悟道,十七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十七章 世异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与时俱进,应该说的更准确一些是揭示了中国为什么会延绵不断发展了五千年,八个字“事因于世,备适于事”,政事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变化,措施要针对当世的社会事务。首先我们得承认时代在不断的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事出有因,因于当世,就事论事,适时适事。事是当世之事,就要用当世的法则与方法去处理。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法则的规范。

在中国解放之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民族独立与自由解放的问题,办法就是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与三年的解决战争;建国后,首先解决的是立国的问题,办法就是抗美援朝打败美帝,其次是恢复国民经济的问题,办法就是与苏联结盟发展国防与工业。十年**革后,我们的问题是各方面都落后,解决的办法就是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是“事因于世,备适于事”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我们与时俱进,承认现实,实事求是,力求革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积累实力。

文明到达一个高度就有了自愈的能力,中华文明的高度让中国具有了这种自我纠错与自我治愈的功能。我们不会坚持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方法,我们称之为顽固不化。我们兼容并蓄,吸收应用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我们不会为自己设置什么前提阻止自己的发展,甚至我们


都没有为自己设置宗教信仰,避免自己受限影响发展。美国人还在用二百多年前的制度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中国人早已把二百年多年前的东西放在了博物馆中当文物欣赏。

中国人最务实,向来就事论事,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从来不被某种思想所禁锢。韩非子讲了两个君王的例子来说明问题,第一个“古者大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意思是: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周代文王用仁义感化了异族西戎,使之归顺,文王用仁义统治天下。第二个是“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意思是: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东面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

仁义治国的结果是“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意思是: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结论是“故曰:世异则事异。意思是: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意思很明白,周文王能用仁义治国,是当世的社会环境与条件所允许,文王也自然选择了仁义治国,这就是“和”。而徐偃当王之世却没有仁义施政的环境与条件。你不能自认为仁义可以


治国就用仁义,而不顾现实环境与条件,结果自然是被楚文王害死。时代变了,环境不同了,同样的仁义却有不同的结果。

【古者大王处丰、镐(hào)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yǎn)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世异则事异。能够随时间前行的永远是圣贤的智慧,世道变了,事物也随之变了,规矩也变了。中国人最能顺势而为,唯一不变的就是“无为”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f5e27fef5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