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字游戏

2023-02-03 23:0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字与文字游戏》,欢迎阅读!
汉字,文字游戏

汉字与文字游戏

班级:汉师1105

学号:20110101334 姓名:林诗怡 关键词:汉字 文字游戏

文字是形、音、义兼备的符号。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与纯表音文字不同,是音节的表意文字。独一无二的方块字体,让人见而知义。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现了一种巧妙利用汉字字形、字音、字义以达到娱乐消遣目的的文化现象——文字游戏

巧用汉字谐声——谐音对联

谐音对联的定义。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与对仗工整、平仄相对的对联相拼接,就成了情趣丰富、雅俗共赏的谐音对联。

谐音对联好坏的评价标准。

谐音对联的好坏,要看谐音字与本联是否衔接自然,使对联内外意思都合情合理。例如: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游江的名对,“狗咬河上骨,水流东坡诗”,表面看来,合情合理,当运用谐音分析,河上变成“和尚”“诗”变成“尸”,也就知道,其实两人都在互相戏谑。又如:明朝著名才子解缙小时与曹尚书间的巧对,“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猢狲也敢对锯?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上联巧妙应用谐声,“锯”同“句”,暗骂解缙是“小猢狲”,不配对句,下联“蹄”同“题”,解缙也不甘示弱,暗指曹尚书是“老畜生”,不配出题。如此骂法,既不伤大雅,读来又能让人忍俊不禁。正是汉字的谐音功能,使得语句表达更隐晦委婉,思想情感表达也更流畅。

巧用汉字字形——字谜

字谜的定义。

字谜作为一种文字游戏主要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制的。 字谜的产生时间及原因。

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是字谜产生的必要前提。据传统的汉字结构理论,汉字最初应起源于象形文字,笔画复杂,图画色彩明显,在经历简化和规范化以后,汉隶的出现标志着古汉字的终结,是汉字史上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正因如此,汉隶的出现使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已经看不出原来的象形面貌,对偏旁的变形、省略、归并,使人们不能直观地领略字的本意,才有据字形猜字义游戏的产生。据载: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于汉魏年间,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字谜好坏的评价标准。

字谜分为谜面和谜底,而字谜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谜面。好的字谜对谜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既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能对谜底字形进行高度概括,同时又要含蓄委婉,隐晦曲折。这考验着出谜人对汉字的熟悉把握程度以及组词造句的功力,例如:鸟落山头不见脚,四处皆水无处找。该字谜谜面富有意境,一只鸟落在满是水的山头,连自己的脚都找不到。但同时,又隐含着对谜底的高度概括,鸟落山头不见脚,即是“鸟”下一横被“山”取代,四处皆水又刚好印证了“岛”字的含义。 猜字谜须注意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汉字的不规律演变——讹变,使得汉字出现许多同字不同形的现象,出现了几种有特殊关系的字,如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而这种现象又会给字谜增加许多难度,例如:秦少游的字谜“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秋日萤火已燃尽。”谜底是“蘇”。倘若后人不懂繁体字,恐怕也不知道秦少游的心上人原是苏小妹了。

巧用汉字字义——歇后语

歇后语的定义。

歇后语是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

歇后语的形成时间及原因。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六书”里也有“会意”一说,大多数汉字都包含着形符,即指那些跟汉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构件。汉字的表意功能,使得串联的字能够被认识,进而产生了新的文字游戏——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歇后语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歇后语好坏的评价标准。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猜者根据前半部分的字组成的句义,或者是自然现象,或者是历史典故的等,来领悟和猜想句子的本意。它通常分为四类:谐音类、喻物类、喻事类、故事类。巧用汉字字义通常见于后三类。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比喻恰当。只有当前后事物拥有共同特点,歇后语才能为人所理解,才能达到消遣娱乐的功效。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哑巴”的特点就是不能说话,“黄连”的特点就是味道苦,“哑巴吃黄连”,当然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有苦说不出”了。除此之外,众人皆知的历史典故自然现象等凝结成固定的字义,就像“司马昭之心”,一说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路人皆知”,而不懂三国这段典故的人,自然就不会知道说者的用意了。

由此可见,汉字的音形义,并不仅仅只是提供我们读写识记,发挥创造力,汉字一样可以好玩又好用。

参考书目:

张桂光 汉字学简论[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 石美丽.汉字的谐音[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2

丁三省.歇后语的产生和发展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86.03 李升薰.试探歇后语的来源及其命名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00666d9910ef12d2af9e7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