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解诗情契理合

2023-04-12 19:05: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诗解诗情契理合》,欢迎阅读!
理合,诗情

以诗解诗情契理合

作者:李成蕾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第12



古诗,是优秀文化的积淀,彰显民族文化的丰厚与智慧;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启蒙材料。教师要引领学生挖掘诗性、感受诗情、品味诗意,温习已学过的诗文,知内容、悟诗情、感形象、体诗境,从而达到“以诗解诗、情契理合”的目的。

一、以同题材诗解诗,明深厚意蕴

古诗中的意向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情感的投射,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就很难把握其中的深厚意蕴。教师突破逐字逐句讲解的限制,依托同题材诗中的名句为学生解诗,能帮助学生突破视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促进自己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先让学生聊重阳,理解“忆”的意思,再让学生吟古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教师升华乡思,呈现王维《杂诗》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以迭见的“故乡”表乡思之殷,“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借回忆梅花显客子情深。在《相思》一诗借咏物寄相思,以红豆显赤诚友情,虽朴素无华,却显自然入妙。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乃至山水、草木、逝去的芳华皆在思念之中。教师让学生再审视王维,说说自己想对他说些什么?如果再读诗句,想怎么读?

二、以同时期诗解诗,知来龙去脉

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古诗,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就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同时期的诗文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示儿》时,教师呈现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等背过的爱国诗作,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面对国破家亡、生活凄凉时,如果你是陆游,会有怎样的心情?学生从诗中体会作者从盼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情,从而产生诘问:当黎民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时,那些南宋的权贵在哪儿?教师适时呈现林升写的

《题临安邸》,感受权贵们醉生梦死、花天酒地,只顾自己享乐,而置天下苍生的生死于不顾。而完颜亮在《题临安山水》一诗中,表现出对风景如画的江南早有的狼子野心,一边是虎视眈眈、图谋不轨的敌人,另一边是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昏君佞臣,南宋遗民只有被践踏、被蹂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忧国忧民的陆游会有何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三、以同作者诗解读,晓诗文内涵

借同一作者的不同诗作,引学生亲近诗人,挖掘内涵,感受意蕴,让读者与诗人交心,产生情感的共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李白胸襟开阔、交友广泛,与杜甫、孟浩然、汪伦等结下深厚的友谊,也留下了很多送别诗。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用简笔画画出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让学生品读诗句,在醉人的美景与丰富的想象中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李白目送友人离去,心驰神往,他看呀,望呀,看到了什么?从江帆点点到只见一帆,再到帆尽江流,感受到“帆尽情未尽”,由此从“流”中感受作者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于风景描绘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令人回味。在送别诗中,李白除借景抒发离别之情外,还能借离别抒写远大胸襟,《渡荆门送别》一诗格调高昂,意境高远,全然没有送别的悲戚。




总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以诗解诗,构建学诗用诗的氛围,促进对审美的追求、生命的灵动,促进学生精神的陶冶、人格的培育、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0c73903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