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解诗”(全文)

2022-10-27 01:1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诗解诗”(全文)》,欢迎阅读!
全文,解诗”

以诗解诗”(全文)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凝练生动、节奏铿锵悦耳、形象优美传神、意境含蓄隽永,是中国古代文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它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对形成学生良好语文素养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传承民族精粹的重要性,现在国内的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几乎都选编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或许就是最好的明证。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


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3、情感引入――陶冶心灵。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总之,恰当运用以诗解诗法来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意象、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既有助于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又使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诗意。海德格尔说: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我们不妨让诗意使教学成为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750dce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e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