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闺怨诗句

2022-12-12 04:1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昌龄闺怨诗句》,欢迎阅读!
王昌龄,诗句

王昌龄闺怨诗句

诗人王昌龄除边塞诗外,诗人还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闺怨诗,呈现出绮丽哀婉、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盛唐是诗歌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也是个诸教杂糅、开明兼容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高度发展、交融互补,对广大士人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乃至个人心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昌龄是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家,其思想以儒为主,释道兼修,其早年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屡遭贬黜之后,又受到释、道两家的浸染。但纵观诗人一生,儒家思想则是其思想的主体。诗人素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其诗独具风采,不仅称雄当时,而且还享誉后世。王世贞曰:“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唐……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②可见诗人之七言绝句与李白并称翘楚。其诗歌比较集中的两类主题分别是描写边塞征戍生活及表现女性的命运和心灵。闺怨诗在王昌龄所有诗作里所占比例较小,但这几首闺怨诗都是以诗人最为擅长的七绝入手,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闺怨是中国爱情诗歌中较古老主题,也是常见的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伯兮》、《卷耳》等篇,多以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在特定时代环境、社会条件和生活境遇下女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在唐代这个诗歌全盛的国度,亦有不少诗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闺怨诗,反映当时普遍深刻的社会内容,思妇曲折丰富的心理。如李端《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诗人以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盼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细腻动人。长夜漫漫,独对孤灯,离愁怨恨令人思绪万千、肝肠寸断,孤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折磨着她。此诗充满了对命运无望的哀叹,在唐代闺怨诗里,绝大部分都渗透着这种凄凉寂寥之感。

而王昌龄以闺怨为主题的诗歌中,这种情绪则少有表露。如名篇《闺怨》: “闺中少妇无人知晓恨,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位闺阁少妇,初为人妻,未详忧伤。她于春日涂脂抹粉,踏上翠楼。翠楼即为青楼,指“美人所居之楼,古代贵戚之家楼房多饰演以青色,故称作青楼”③可知她就是贵族女子,未经历过磨难,尚难体会夫妻初恋之痛,闲来无事,楼记翠楼回去领略春日景色。第三句“忽见到”二字陡然一转回,全诗的情调也随之发生改变。微风徐徐,杨柳依依,春色烦人,眼前之景刺痛了少妇心弦,心爱之人连绵不断千山万水,迷人春色无人共大赏。此刻,少妇先前开心的心情荡然无存,懊悔之情涌上心头,生气叫做夫婿回去“另寻封侯”,反而无法相守相爱。首句虽说“无人知晓恨”,但对远在戍边的夫婿,久别不见踪


影的愁思却一直植根于在少妇心中,只不过在少女心性之下未整体表现出。而春日“陌头杨柳色”就是少妇情感迸发出的导火索,沦为她感情陡峭转直下的契机,并使少妇在情感与理智中苦恼。再例如《青楼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员,依依残月下帘钩。”

长夜漫漫,这位贵族少妇因思念夫婿而肠断关山。何以解忧?只有高奏古筝来排遣幽怨苦闷。而筝声似乎能化解忧思,使这种怨愁略微淡缓。这两首虽是闺怨诗,但读来却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压抑,诗歌体现出“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艺术特色,而这正是儒家诗歌的创作原则,也是评诗的圭臬。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儒家认为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王昌龄尊奉儒家诗教思想,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思想倾向。

诗人有著建功立业的胸怀大志,虽以边塞诗闻名于世,曾高歌:“封侯挑一战,岂复念闺阁。”(《变小行路难》)还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大爆身先士卒报国的豪情壮志,沦为盛唐诗歌中雄浑壮美的名篇。然而这与诗人闺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与否二者矛盾呢?其实不然,这些诗歌都彰显了儒家思想对诗人的深刻影响。盛唐气象积极向上,豪放恢弘,尚武就是当时社会的风尚。而王昌龄又就是个仁义有情之人,所以他的诗一方面颂扬边关将士的壮志豪情,另一方面即说出征的痛又说道思妇的愁。前者充满著了诗人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崇尚,彰显了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后者彰显了诗人的儒家之“仁”,关怀天下苍生,洞悉民间疾苦,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诗人方写下了如此具备感发力量的不好诗。

在王昌龄的闺怨诗中,鲜有同时代闺怨诗中那种浓郁的悲伤。《闺怨》中,一个“教导”字彰显了少妇的积极主动心态,她积极支持夫婿戍边卫国,期望夫婿立功封侯,从而夫贵妻荣。尽管少妇“忽见到杨柳色”后有所悔过,但已于事无补,毕竟丈夫远在边疆出征,无法轻而易举交还,而少妇还是希望丈夫立功封侯的,那么这“悔”,也只是为春情所引爆的一时之悔。这位似乎就是早年贵族的大家闺秀,辨得大体,舍不得儿女私情,木叶却当下心头的思念愁绪,求出以后生活的风流荣耀。且看看《青楼曲二首》: 其一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3c580a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