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2022-08-29 10:1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之《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欢迎阅读!
业师,山房,百首,丁大不,唐诗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

丁大不至》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唐代·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注释

⑴业师: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僧人居所。期:一作 ⑵度:过、落。

⑶壑:山谷。倏:一下子。

⑷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⑸樵人:砍柴的人。

⑹烟:炊烟和雾霭。一作

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 ⑻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字。孤琴候萝径,以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字修饰,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


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年代待考,其背景是这样:孟浩然住在僧人业师的庙里,他的朋友丁大(可能是丁凤,有才华而不得志)约定晚上来庙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就除庙等候他,并作此诗记其事。 孟浩然(mènɡ hào rán)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5893da46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