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经典散文

2023-04-05 20:3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汪曾祺经典散文》,欢迎阅读!
汪曾祺,散文,经典



汪曾祺经典散文

汪曾祺经典散文 贴秋膘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洁,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削减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养分,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烤肉或许源于少数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里提到),好像这是蒙古人的东西。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没有看到烤肉。成吉思汗当然是吃羊肉的,"秘史'里几次提到他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吃了一只"双母乳的羊羔'羊羔而是"双母乳'(两只母羊喂奶)的,想必格外肥嫩。一顿吃一只羊羔,这食量是够可以的。但好像只是白煮,即便是烤,也会是整只的烤,不会像北京的烤肉一样。假如是北京的烤肉,他吃起来或许也不耐烦,觉得不过瘾。我去过内蒙古自治区几次,也没有在草原上吃过烤肉。那么,这是不是蒙古料理,颇可存疑。北京卖烤肉的,都是回民馆子。"烤肉宛'原来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小匾,写得明白:"清真烤肉宛',这块匾是写在宣纸上的,嵌在镜框里,字写得很好,后面还加了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我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没有"'字,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



1




的确没有这个字。看来"'字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了。这是不是回民的吃法?我到过回民集中的兰州,到过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都没有见到如北京烤肉一样的烤肉。烤羊肉串是处处有的,但那是另外一种。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时,原是哪个民族的,已不行考。反正它已经在北京生根落户,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鸭,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了。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芳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由于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任凭。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北京烤肉出名的'三家:烤肉季,烤肉宛,烤肉刘。烤肉宛在宣武门里,我住在国会街时,几步就到了,常去。有时懒得去等炙子(由于顾客多,炙子常不得空),就派一个孩子带个饭盒烤一饭盒,买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5e3bf8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