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

2022-07-26 04:1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案》,欢迎阅读!
鹿门,夜归,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生平、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内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成诵;

3.通过对比鉴赏,感受诗人的洒脱情怀和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鉴赏诗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师背诵《春晓》生答:孟浩然)。初中时我们还学过他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



一、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①学生做导学案填空 ②师课件小结

姓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诗人。

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

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描绘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③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课件展示)

1 3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2.背景介绍(见导学案) 二、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朗读诗歌(师范读,生自由读,抽读,齐读)

2.翻译诗歌(置身诗境,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诗歌) 参考大意:(课件展示)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忽觉已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石门对着长满松林的小径,这里总是寂静寥落,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对比鉴赏,深入探究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觉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课件展示)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3.修改后的诗歌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也是紧扣题目、主旨的,大家觉得如何?(小组讨论)

讨论提示:试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被删诗句在营造诗境、表情达意时有何作用?

展、评

一、可能性答案呈现:

1.写渡头喧闹是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的心境得以展示;(板书:渡头喧闹—山寺宁静 超脱心境 对比)

2.世人到江村,诗人归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板书:世人到江村—诗人归鹿门 隐逸情怀 对比)

3.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未察觉、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享受。(板书:月照烟树景—庞公隐处 向往、享受)

4.岩扉松径寂寥落寞,在如此境况下只有我这个“幽人”自来去,表现出作者在隐逸生活中能自得其乐,不可删。(板书:扉、径寂寥幽人自来去 自得其乐

二、小结

《夜归鹿门歌》中,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诗人用笔清淡,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抒写了隐逸的情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超然尘世、特立独行的隐士形象。事实上,题目中的“归”字,正是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本节课我们通过三个环节完成了对本首诗的鉴赏:(导学案填空)

一是通过作者、背景介绍做到知人论世,从而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意

2 3


图;(板书:知人论世)

二是通过反复朗诵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初步进入诗歌意境,到了“置身诗境”(板书:吟咏诗韵 置身诗境)

三是通过对比鉴赏,缘景明情,进一步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和隐逸自得的人格追求。(板书:对比鉴赏 缘景明情)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f4f119cfc789eb162dc8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