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2022-09-25 12:01: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欢迎阅读!
赏析,谷偃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作者:刘有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10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全文只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文与可学画墨竹所得所悟,第二段写作者与文与可畴昔戏笑之言,第三段写作者曝书画时见文与可所赠《筼筜谷偃竹》画而哭失声。苏轼信手拈来,把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不露雕琢之痕,有着很强的情感逻辑。

三字中,当归结于是情感的落脚点,而则为或作铺垫或作反衬,使来得真切自然。试想,文与可把自己毕生所悟画墨竹的心法技法倾囊相授于苏轼,此等无私行为天下能有几人做到?古代文人相轻、相倾之事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文苏二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可以想见。而第二段中作者记叙了与文与可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皆是戏笑之言。苏轼的书信,有时使文与可陷于窘态,使与可无以答,进而说吾言妄矣苏子辩矣;有时又使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可见苏轼是可使友,使友的朋友。若非彼此感情至深,性情相投,是断不会如此的。

有了一二两段的铺垫、衬托,第三段中,作者在曝晒书画时,看到那感情至深、结为莫逆的挚友亲人(文与可系苏轼从表弟)所赠之画时,睹物思人,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如在耳畔、目前,而如今斯人已逝,物在人非,因而不由得悲从中来,痛哭失声。这样一来,这就来得再自然真切不过了,让人丝毫没有矫情之感。由此看来,苏轼真不愧为文坛圣手,信手拈来,看似散漫,实则文意贯通,逻辑清晰。

苏子的高明还不止于此,《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风格也极具特点,是属于苏轼成熟时期的风格。苏轼在《与侄简书》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平淡中显绚烂,可以概括为本文的风格。作者在文中叙写之事,看似平淡,学画、戏笑、痛哭。但这其中每一件事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千古知音最难觅,而文与可与苏轼可谓心心相印,性情相投。一个人能把自己穷毕生精力所悟倾囊相授,一个人能与之戏笑而不会得罪,一个人能使你睹物思之而痛哭失声。这样的人即使是骨肉至亲,有时也难觅得!可见,文中所叙之事,看似平淡,实则绚烂。 同时,文中的语言也是如此。苏轼由学画墨竹心法技法扩而广之,说: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种因事生理的手法也使得文章的语言由平淡而造绚烂,使文章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再如文中第二段中引用《筼筜谷》一诗中的句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既令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又对与可为官的清廉做了颂扬,可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21915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