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2022-09-25 12:01: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谷偃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一、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二、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明白文章的说理和记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三、把握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写的分析,体会人物形象的个性,感受苏文的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感受文中所包含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又被文人画得生气勃勃。柯九思就有《题文与可画竹》:“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

多媒体显示文与可墨竹图及苏轼诗: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苏轼的这篇文章文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然后回忆了与文与可的几件乐事;最后表达苏轼失去友人的悲痛,让我们共同来品味。

二、文章背景(结合注释了解)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出任洋州知州。元丰二年正月改知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四、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1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2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3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1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2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3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五、具体研习,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六、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明确: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bf4a1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f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