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

2023-02-04 04: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欢迎阅读!
抗战时期,武汉大学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

作者:王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20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摘要: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文化的血脉,大批高校陆续内迁。武汉大学在抗战爆发后迁往四川乐山,并在乐山办学达八年之久。武汉大学西迁办学,虽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关键词:武汉大学;西迁;乐山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1001-828X(2018)030-0382-02

1937 7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抗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备受牵连,大片校舍被毁,财力物力损失惨重。为保存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许多高校迁至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以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出口。作为中部地区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在抗战期间曾迁往四川乐山,在那里办学达8 年之久,期间历尽艰辛,取得了诸多成就,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直到今天, “乐山精神”仍将武汉大学和乐山地区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继续谱写出动人的新乐章。

一、西迁的原因

( ) 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

抗战爆发之始,日本就把矛头指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力图削弱中华民族的根基。教育

1939 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至 1938 年底,国内各大学的图书设备和仪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过半。在抗战之前,全国共有 108 所专科以上的学校,抗战开始一年半以来,有 14 所学校遭受重创,18 所学校难以继续正常教学活动,73所学校被迫转移。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当时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日军下一个进攻的重点。1938 1 月至 8 月,日军对武汉进行多次空袭。日本的侵略和破坏,使我国大片国土沦丧,大学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这是我国高校内迁的最直接原因。

( ) 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国民政府一记重锤,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国民政府因此制定了《非常时期各大学生安置办法》 《战事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等相关法令,全面实行教育大内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战时高等教育的正常进行,国民政府还出台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

1. 战时当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蒋介石在 1939 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方针。该方针强调了维持正规教育的重要性 , 代表了当时社会大部分人的愿望 , 符合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

2. 招生政策: 1937 年实行联合招生; 1938 年实行统一招生,教育部更是在《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中明确提出 , 除上海之外,各所国立大学和独立学院的一年级新生,都需要经教育部统一招生考试并且录取后,再将名额分给各所高校; 1940 年统一招生范围扩大; 1941 年实行分区联合招生; 1943 年各公立高校可在四种招生方法 ( 单独招生、联合招生、


委托招生、成绩审查 ) 中选取一种进行招生工作,之后又有变化。国民政府在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招生政策予以指导,客观上保证了当时高等教育的有序化管理。

3. 统一管理高校课程设置: 1938 9 9 日,教育部召开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大学课程会议,会议公布了《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表》 ,从而规范了文、理、法三学院的课程设置。1938 10月,对于农、工、商等学系的必修课程表,国民政府又做出了明确规定。至此,国民政府教育部对高校课程设置的统一管理已全部实现。

二、西迁的过程和办学活动

( ) 西迁过程

在抗战即将爆发之时,武汉大学被迫中止了珞珈山新校舍的后续工程建设,之后校务委员会迅速作出了西迁乐山的决定。之所以选取乐山为校址,是因为当地还没有一所专科以上的学校,而乐山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做研究,同时地处敌后方,可以安心办学。1938 2 3 日,校长王星拱致函四川省政府,请求四川省政府直拨嘉定 ( 即今乐山 ) 的文庙、崇圣祠、三清观、九峰书院、华新丝厂、凤翔丝厂、大佛寺和乌尤寺等处为武汉大学嘉定校区之校址。教育部于 1938 2 24 日给予批准,同年 3 31 日,四川省政府也给予回复,全力支持武汉大学西迁乐山。1938 4 29 日,武大复课,复课之初,校名暂定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 。同年 7 月,校长王星拱将学校正式命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文学院、图书馆以及法学院设在文庙,理学院位于李公祠,工学院则定在三育学校。

( ) 艰难办学

从学校的机构设置来看,当时的武汉大学共设三处一室,即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和会计室。学校共有 4 ( 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 )15 系、4 研究所、1 ( 械专修科 ),其中大部分院系在武昌珞珈山时已经设立,而后来的矿冶系设于1938 年、机械专修科设于 1939 年、文科和立刻研究所设于 1942年。抗战时期,学校经费由教育部批准,由财政部统一发放。然而,随着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日益严重,学校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广大师生节衣缩食,即便如此,生活依旧十分困顿。学校还受到敌军的轰炸,最严重的当属“八一九空袭” 。1939 8 19日,日寇出动 36 架飞机,对乐山地区进行疯狂轰炸,学校龙神祠第二宿舍全被炸毁,学生、教员及其家属惨死在日寇炸弹之下,损失财产约 10 万元。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广大师生仍然齐心协力、不畏艰险,严格要求自己,潜心学习,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来鼓舞学生。学校后来通过兴建校办工厂等方法,不仅解决了毕业生的实习问题,也承担了部分生产任务,扩充了办学经费的来源。

( ) 办学成效

首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傲人的学术成果。从1938 年到 1946 年,先后在武大就读的学生有 2767 人,其中正式毕业的有 1974 人。后来,许多人在其工作领域取得了很高成就,其中,有两院院士柯俊、彭少逸、张致一等,海外杰出校友赵耀东、黄孝宗等,还有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刘涤源、水利学家张瑞瑾等。当时,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Science》上,学校曾以“国立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了 4 篇科研论文,加上抗战前后发表的 4 篇,共有 8 篇。这些大师水平的论文的发表,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抗战时期,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为“四大名校” 。其次,研究生教育居于全国前列。从 1935 年武大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到 1945 共招收 76 名研究生,这在当时居于全国前列。到 1947年,学校已经拥有了 8 所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呈现明显的成熟性和规范性,同时带有明显的国外教育模式,这与当时很多教授都有留学背景是分不开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254a07ee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