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思考成都与重庆的瑜亮情结

2022-06-02 07:0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思考成都与重庆的瑜亮情结》,欢迎阅读!
瑜亮,成都,重庆,情结,区域

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思考成都与重庆的瑜亮情结

作者:黄冬昀

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7



黄冬昀

【摘 要】 本文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出发,认识到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通过从发展历史、总体规划、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化程度六个方面对成都和重庆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成都与重庆竞争合作、实现共赢的瑜亮情结。

【关键词】 城市 区域 成都 重庆

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与区域存在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通过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与外围区域发生多种联系,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的中心。外围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成都和重庆共同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对带动成渝经济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成渝的“瑜亮情结”







如果一个经济大省,省内没有另外一个城市可以分庭抗礼,资源必然一边倒地向省会城市集中,这是由城市与区域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先天决定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中国总有几对冤家城市,它们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类似,面积人口规模相当,例如广州和深圳、福州和厦门、南京和苏州。这种城市之间的“瑜亮情结”在政策决定经济发展资源的大背景下被放大,它们之间难免相互竞争,努力使自己的定位融入国家级战略当中,从而搭上政策红利的快车。如图1所示为成都与重庆的城市风貌,在重庆升格成为直辖市之前,这种“瑜亮情结”就早已存在于巴蜀之间。


2.1发展历史。自古以来,巴蜀两地的人民就成都、重庆谁高谁低的问题争论不休。凭借优渥的自然条件,成都在唐朝时就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并在坊间流传“扬一益二”的说法。1949年后,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始终地位超然,并在1989年成为计划单列市,后又升级为副省级城市,享受省一级的经济权限。与成都发展的顺风顺水相比,重庆经历了诸多角色变迁。在历史上,重庆于189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开埠城市,抗战时期更是成为战时首都。1949年后,重庆一度成为中央直辖市,但在1954年被降为省级市并入四川,成为仅次于成都的四川第二市。在1997年,苦尽甘来的重庆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从此自立门户。

2.2总体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上来看,成都和重庆都属于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成都还兼备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职能,而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两者在城市职能方面各有侧重,各自发挥了核心城市对成渝经济区的辐射影响力。[2]

2.3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重庆GDP总量为17010亿元,同比增长10.7%,为全国第六;成都GDP总量为11721亿元,同比增长7.5%,为全国第九。在经济总量上,重庆大幅领先成都,但是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成都的表现更加出色。成都2011年人均GDP水平比2014年重庆的人均GDP水平还要高,而且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到2014年已经达到70019元。

2.4人口结构。如果将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粗略地发现,2014年重庆的常住人口为2991.4万人,户籍人口为3375.2万人,也就是说净流出人口有384万人。成都正好相反,户籍人口数量比常住人口还要少232万人,由此可见成都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除此之外,成都还大力推行“蓉漂计划”、“人才落户”等吸引人才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成都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与向心力。

2.5产业结构。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对比两地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两个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都有大幅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保持了相对均衡的增长。到2018年,重庆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超过了第二产业达到48.8%,成都的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到53.0%。可见成都的产业升级调整起步较早,目前的转型也较为成功。

2.6国际化程度。2018年,成都的机场吞吐量为5000万人次(重庆为4000万人次),国际航线数量已达到112条(重庆为72条),外国领事馆已经有20家入驻成都(重庆有10家),这些数据也说明成都更为国际化。

3.结论

综上所示,从发展历史、总体规划、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化程度六个方面来看,成都的发展潜力略高于重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成都与重庆从来都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竞争关系,双方虽然在历史上、在坊间常拿来作比较,但两者最终从来都是互相学习,竞争合作,共同进步,实现共赢的态势。诚然,在国家发展大环境良好的情况下,成都与重庆之中任何一个城市想要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并列的超一线城市都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如果成都和重庆能够达成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就会像欧盟之于世界一般,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参考文献】

[1]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201612

[2] 成都将有四大城市战略定位.成都日报.201710


作者简介:黄冬昀(1996-),女,四川遂宁人,在读本科生,主要学习和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37d12c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