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心得(一)

2023-01-20 07:3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心得(一)》,欢迎阅读!
新文学,源流,中国,心得,读书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心得(一)

周作人的理论有两个支点:一,“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第一讲)可以说是他的文学观,——但是要说明的是,“感情”是个人意义上的,而“目的”是社会意义上的;二、“这两种潮流(按即言志派与载道派)的起伏,便造成了中国的文学史。”(第二讲)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史观。——止庵《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言他人之志即是载道,载自己的道亦是言志。——周作人《散文一集序》,止庵《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按照周作人在《散文一集序》(止庵《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四页)中的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载道”也未尝不可,关键是看“载”的是什么样的“道”,或者竟可以说,不载道的文学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观点我近年来也已经形成。因为我在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候,发现新文学的倡导者们虽然口口声声说反对“文以载道”,但是,他们本身的文学就是“载道”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不是“载道”文学是什么?所以我当时也觉得“载道”也是可以的,只是要看这“道”是什么样的“道”。但是,我还是觉得不“载道”的文学也还是有的,那些抒情小诗“载”的是什么“道”呢?但是,如果按照周作人“载自己的道亦是言志”的理论来讲,抒情小诗也是“载道”,只不过“载”的是自己的“道”。这样来说,不“载道”的文学或许真是没有。

在《小引》部分,我读到了几十年来中国人某种精神的失落。这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怎么形成的?当然,是周作人基本上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考。但是,朋友请他到辅仁大学演讲也的确是一个契机。朋友请去做几次讲座,讲稿出来之后竟马上能够印成书册,而且还以学术名著的形式流传至今。没有对演讲话题深入的认识,没有一个精心的准备,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么?今天的学者还有几个是这样认真负责?我们见得更多的是某人拿着一篇并不怎样的讲稿到处招摇撞骗。而且,工作人员竟还能在没有录音设备的前提下,十分自觉地(周作人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将演讲者的讲座认真记录下来送给演讲者校阅,这种


认真负责的态度今天还有么?现在,我之感叹于中国人的,就是这种认真负责态度的沦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93502993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