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

2023-03-25 10:0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欢迎阅读!
赤壁,天人合一,思想



《赤壁赋》天人合一的思想

苏轼生活的年代,道教文化盛行一时,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苏轼身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道家色彩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苏轼的文章中——天人和一。

把物象和人所处的状态以一种特定的关系,有机的连结在一起,使得物象与人的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于统一的效果,这是文学中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惯用手段,这种方式在苏轼的文章中也十分常见。在苏东坡的诗文中凝聚着大量的道家元素,这些道家元素通过特定的物象以及特定艺术处理显化为苏轼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诸如:“况吾与子渔樵于之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想于悲风” 《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选取了众多的客观物象,并对这些物象进行了符合道家文化标准的艺术性加工,将人的心境和所处的状态通过这些物象进行衬托,起到借景抒情的作用。在抒发了诗人感叹生命短暂,人类渺小的同时,也通过人对客观物象的反应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人在这种尊重的态度下和周边事物所形成的和谐画面。在诗文当中,我们明显可以体会到,苏轼眼中的“人”是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人,而不是独立与自然之外,和自然存在的绝对的割裂关系的人。同时,这些诗句中的“人”是会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象产生联系,不是把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独立个体。这两点充分表明了苏轼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放在自然的世界中去看待自然以及自然中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这是天人和一的要义所在,充分体现了苏轼看待事物的哲学观念和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与自然界中的众多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成平等的地位,以平等的角度出发,和事物展开交流的过程,从实质上来看,也就是将事物拟人化的一个过程,这种拟人化,恰好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友好互动的状态。同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化于心,作用于苏轼的精神品格,形成了苏轼独特的释怀方式——借助身边的客观事物,来倾诉衷肠,这也是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形成途径!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也就是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苏轼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经历了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和贬谪,纵观历史上的众多诗人,多是通过己身的诗文来抒发自己负面的情绪,而苏轼不然,一改常态,感到生活的惬意与舒适。“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话描述了苏轼坐船游玩在江中,对己身的所见所闻所做进行了叙写,诗行间充满了仙风道骨的气息,同时诗文的意境既辽阔空灵,又十分的清新明丽,从诗人的言行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情也是十分轻松随性的,人的内外的状态和周边的事物达到了一种物我一致的深入状态。

从这《赤壁赋》开头的诗文中能够明显的体会到作者豁达的心境,而这种豁达的心境来自于自己和周围的物象进行交互,将自己的思想境界超脱于人世间的利益纷争,返璞归真,回归到人的本性。苏轼把己身融入天地当中,在”天人合一“中,既能够把自己从人的社会拉入自然的世界中,激发自我的感性思维,有效的运用这种从”天人合一“的感性思维,能够让己身的心境在经受挫折的时候,将自身归于平静,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有利于苏轼更容易对事


物进行辩证的分析,增强苏轼对事物的悦纳能力,这直接也推动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性格的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05aa53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