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个性化作文

2022-08-28 12:22: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呼唤个性化作文》,欢迎阅读!
个性化,作文,呼唤

呼唤个性化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他们的兴趣得不到积极的培养。我们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活生生的学生,于是许多有个性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打入另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种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小悲剧,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大悲剧。我们不能让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了!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提出“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语文教育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次作文,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笔,但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以作文写得僵硬、呆板、充满着空话、套话。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身边发生着很多事情,为什么学生总觉得没话可写呢?我想,这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作文指导仍然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应试而作,自然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


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不允许存在着虚假,否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只有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一、宽容的命题,培养学生自主选题的意识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或与学生的年龄思路不一致,这样就会把学生的信息和思维封锁在大脑里,文时就会无从着手。所以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作文命题不在乎大,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心”“我手述我情”的条件。

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事,往往在于教师总出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老掉牙的、大而空的题目。于漪老师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新《大纲》也指:“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自由命题作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他们会找一些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写,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爱××》这篇作文时,就让学生紧紧抓住题眼“爱”去补充人、景、物等。这么广泛的写作范围,触及了学生胸中所有积蓄,发表的欲望被激起了,全班共写出了60多个各具特色的题目,其中有《我爱高三》《我爱足球》《我爱弯弯曲曲的山村小路》等等。这些题目,一经学生手,便增添了许多无穷的乐趣。由于


题目是自己选的,而且贴近生活,有话可写,所以学生写作兴味盎然,文内容也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总是与众不同的、瞬息万变的,因此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将是富有个性的。 二、鼓励性的批改,激发学生长久的写作热情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经过一番苦思苦想写出的文章,肯定是或多或少有一些毛病的,但是如果篇篇文章换回的都是老师挑剔的指责,一无是处的否定,那他还会“想写”吗?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这话很有道理。所谓鼓励就是要尽可能地找出学生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恰当的肯定。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语文老师给学生写在作文后面富有鼓励性的评语,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途径。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一听作文就皱眉的现象早已不鲜见,而现在我们每位老师要努力的就是从老师让他写变为他要写,让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这就要求老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写作的兴趣,我手写我心,充分张扬个性。

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恰恰是更多地注意对学生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面的指导,忽视了思想的启迪,这是有失偏颇的。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人育人。 教师对学生作文评改的恰当做法,在于能够对症下药,做到批得准确,评得恰当,有启发性。不妨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教;多给鼓励,慎用批评;因材落笔,明确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一是称赞式鼓励。面对学生选材的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0aa7e1e53a580216fcfe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