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高适《送董判官》原文译文鉴赏

2022-05-06 06:1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赏析-高适《送董判官》原文译文鉴赏》,欢迎阅读!
高适,判官,译文,唐诗,赏析

高适《送董判官》原文|译文|鉴赏

'《送董判官》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高适的作品,此诗陈述董判官胸怀良策,仗剑出京,

辞亲赴边御敌,诗人祝愿他要经得起边关的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疆贡献计策,奋不顾身,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唐代: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译文

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 注释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迹不详。 行迈:远行。 倚(yǐ)剑:仗剑。 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




幕(mù)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府。 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 长策:好计策。 莫顾身:不顾惜自身。

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

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情”既悲且

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

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这两句承接首联,预言

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诗人在预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先“近关”再“出塞”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

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如实描绘边塞苦寒。可见旅途之苦辛。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边”(《别冯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

不顾身。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首联实写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况,凄苦不堪;尾联劝

友人立功,文势高扬。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负,令人钦佩。

相关文章: 1. 2. 3. 4. 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496eb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