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为何烟花三月去扬州

2022-05-03 19:13: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浩然为何烟花三月去扬州》,欢迎阅读!
孟浩然,扬州,烟花,三月,为何

孟浩然为何烟花三月去扬州?

的《送之广陵》诗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旧历三月,到长江边登楼东望,能看见什么?李白《》大家应是耳熟能详的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时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李白26岁,送38岁的孟浩然去扬州。这两人都是布衣,在诗坛上李白仅是后进,孟浩然已是知名诗人了。 此前一年,两人首次相见。那次李白专程到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去拜见他,两人一见如故,相偕数日。所以这一次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去扬州采风,专程前来相送,用的是“故人”的称谓。 李白眼中所见

李白的诗,写的是他眼中所见,其实是变形后的景象。为啥说有变形呢? 因为大江之上,三月是逆风顺水,由至扬,唐时乘较高档的客船大需走两昼夜,开船必在早晨。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孟搭乘的不是私人游艇,而是客船,他再习惯睡懒觉也得起早,因为他还没有挡住一艘客船晚走几个时辰的势力。跟“朝辞白帝彩云间”“渭城朝雨轻尘”一样,彼时李白看到的场景,是在早晨,大江上过尽千帆,迤逦东下,又没有打仗,怎么可能是孤帆? 但李老师偏偏这么写了,把老孟东行的'场景塑造得极具一叶扁舟的宗教感和单刀赴会的紧张感,此为诗想中的烛照,是有我之境中孟夫子超世独立气质的变异发扬。只有孟夫子的船,才是俺眼中真正的船,他者皆是幻影。 待孟夫子帆影尽于天外,李白眼中只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江水,已是目中无人了。

不过李白眼中笔下的孟浩然,和真实的孟浩然有区别。真实的孟浩然具有多重性格,内心也并不如他的诗那样恬淡潇洒。 三个孟夫子

孟浩然因田园山水诗而著名,与合开“王孟诗派”,但孟年龄比王维大,属前辈人物。

其实孟浩然本不想当什么隐士。虽非世家子弟,但他曾自述“家世重儒风”,还学过剑术。

23岁,他写了《夜归鹿门歌》;29岁时写了《岳阳楼》。从这两首诗里可以看出,孟自视甚高,《岳阳楼》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充斥雄风霸气,精力不可一世,跟《夜归鹿门歌》“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画面里的“幽人”对照,可见老孟绝对是双重人格。你再看他前一句: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夜游鹿门山,走到当年庞德公隐居处,诗思涌:庞公虽是隐士,却在汉末有极大名望,老爷子胸怀绝学,但持刀不用刀,坚决不出仕,平生以栽培后进,点评人物为乐,与当时蛰居阳的徐庶、司马、诸葛亮、庞统过从甚密,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为“水镜”,庞统为“凤雏”,把这几个人炒起来了,卧龙凤雏都是相才,他自是“丞相师”。孟浩然眼中的鹿门山里再无星级推手,幽人徒有羡鱼情,只能空自来去了。

再说《春晓》,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选的第一首,也是孟隐居鹿门山时作,此诗也充满画外之意弦外之音。他自认不是凡人,胸中文韬武略,需要强烈的刺激,可他睡到自然醒,伸耳细听,只听见鸟声,只想见雨声花落,明显是伤春,感慨韶华凋落,仕途却仍无进境。

老孟这样的人,心中有很多块垒、怨恨,常处于“不知心恨谁”的心理失衡状态,若干有毒情感垃圾需要排放,真情实感一旦倾吐,难免伤害别人。所以他隔一层,拿隐逸生活、山水鸟兽为珠帘幻影,老孟在帘后抒情,负面情感的毒性得到了稀释,倒成了一种真真假假的超世情怀。

就境界而言,王维是大玩家,孟浩然是假玩家,小隐隐于野。孟的才华深不可测,不输王维,可惜造化弄人,偏偏不给他一番类似的际遇。

孟浩然自己笔下,孟夫子是个清高的处士,李白笔下,孟夫子是个高洁的隐士,其实,孟夫子是个很想当官又没有门路的常人。 孟浩然去扬州之后

小时在《三百首》里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句旁,塘退士注“千古丽句”——当时的扬州是唐朝最为华富庶的都市,唐人称“扬一益二”,是长江、大运河航运的枢纽,也是歌舞华之处。烟花有多层意思,既是春天杨柳的飞絮,也有烟花柳巷的引申意思。扬州三月的女子早已换上了春装。

李白诗给人的感觉,孟浩然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散仙浪子。其实孟诗曾云“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他比较喜欢走水路,东游吴越,扬州是行程表上的首站。

李白又有《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诗如画面,把孟浩然塑造得眠花宿柳,风流快活,胡天胡地,放浪形骸,非常潇洒,绝不想当官了,可谓一诗成,一诗捧杀。不知壮心不已的老孟看到这首诗,心里是啥滋味。但是李白诗名渐著,《赠孟浩然》也流传开去,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盛名,更逼着他不由自主地往那烟花路上走了。

这年还发生了一件事,皇帝李隆基颁布诏令:“民间有文武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这拨动了孟夫子的心弦。其实老孟一直想通过高人荐举,一步登


天,不屑于参加科举,但开元十八年(公元730)40多岁的老孟等不起了,赴长安赶考,参加科举,结果临场欠佳,郁郁而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affc8c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