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2023-04-17 23:34: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欢迎阅读!
养生,生病,于过用

关键词:内经;生病起于过用;过用致病;养生指导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本书就致病因素方面就有着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对后世病因病机以及养生保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就《素问经脉别论》中“病起于过用”观点加以探讨。

1.《内经》对“生病起于过用”的认识

《素问经脉别论》云﹕“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1]”以喘﹑汗与经脉气血之间的变化关系,提出了“春夏冬秋,四时阴阳,生起于于过用”的发病观点,认为健康人全身阴阳气血处于阴阳消长的平衡状态,四时气候﹑饮食﹑劳逸﹑房事﹑情志以及治疗均有常度,若超越常度﹙过用﹚即可使脏腑经脉气血损伤,超出机体的生理所能承受的限度,因而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发病观点是对临床内外多种致病因素致病规律的集中概括,对发病学及养生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病起于过用”与现代人生活的联系

“生病起于过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观”在中医发病学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时气失常、情志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度等,均为失中为病的具体体现。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飞跃发展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对物质享受无节制的追求,从而导致了人的心理、饮食、起居作息等过度使气血阴阳紊乱无序从而倒致许多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据报道:“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过劳死’问题进行了解读。上海社会科学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漪在google网和baidu网上搜索了从1990年至20061月有媒体报道或有记载的‘过劳死’个案,总共有102名,刘漪分析认为,发病率直线上升、男性人群居多是近年来‘过劳死’现象的趋势,其中,公安、新闻、IT、文化演艺、企业、国家公务员、科教界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区。刘漪对涉及这七种职业的92个个案进行了分析,结果,他们‘过劳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而科教界、IT、公安和新闻行业‘过劳死’人群的平均年龄已经在44岁之下,特别是IT阶层年龄最低,仅仅为37.9岁。研讨会上,上海社科院亚健康中心副主任夏国美研究员还特别关注了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原因,她分析认为﹐社会责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和社会评价的压力是导致

[2]

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列子可知“过用”现象在当今社会中仍很突出,与当代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也可十分明确的看出“过用”是其病发的内在根源。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的定义包括4个层面:①生理健康﹔②心理健康;③道德健康;④社会适应性好,即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模式承认许多疾病是由于心理不能适应环境某些刺激,因此提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达到防病的目的﹙这类疾病有精神病、抑郁症、高血压、心脏病等﹚[3]。可以看出这个医学模式的建立与“生病起于过用”之间的相关性之大,尤其是心理这方面的,因此一个积极﹑适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环境的适度性是必要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生病起于过用”的养生指导

《内经》对“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学术观点的论述,对我们当代的人在养生防患于未然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警示与指导的重要意义。

3.1顺应自然,注意防范六淫邪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这启示了在一定情况下况人的生命活动受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影响与制约。根据中医“ 正气存内, 邪不可千” 的发病学原理, 告诫人们应外避邪气, 内保真精,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况[4]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的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自我防范﹙如夏季防暑,冬季保温﹚﹐以顺应气候环境的多变。 3.2合理饮食﹐嗜好有度

《灵枢小针解》﹕“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1]《素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1]以及《素问五脏生成》:“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1]。分别论述了不合理的饮食及嗜好无度,使脏腑相应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那些工作繁忙的人要注意,他们由于忙于工作,有的早上不吃早餐,中午凑合,晚上暴饮暴食、大吃大喝,长期以来很容易使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列如现代医学中的高血糖、高学脂、肥胖、高血压、脂肪肝等疾患就是因这引起的。在这里告诫大家务必要合理饮食只有合理饮食,才能保证营养的供给,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3情志有常,心理积极乐观向上

情志的失常是中医发病学的一大病因,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思伤脾,过非伤肝,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大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惊恐伤肾,可引起腰膝酸软、两脚痿软等。现代免疫学研究证明,当人体经受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时,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比正常时降低,唾液中所含抗体的量也会有所减少;大多数动物实验的结果也都证明,处于紧张状态的动物比较容易得病,这就是说,精神过度忧虑、心理和情感的极度压抑会造成免疫系统的部分损伤[6]。因此,保持良好适度的心情与情绪对健康非常的重要。 3.4劳逸应有常,劳逸应结合

《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中,故内热”[1]、《素问·痿论》 “思想无穷,意淫于外,入房太过,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1]、《素问·腹中论》醉以入房,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1]以及《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1]揭示了劳逸的失度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的失常而引起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适度的劳动和体育锻炼, 有利于气血的流通, 可增强脏腑功能和体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3a71c6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