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起于过用“味无味”的营养观

2023-04-17 23:34: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病起于过用“味无味”的营养观》,欢迎阅读!
无味,生病,营养,于过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病起于过用/“味无味的营养观

作者: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12

生病起于过用 /张湖德

生病起于过用,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名言。它既是祖国医学发病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也是养生学里的一条基本原则。即人们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劳逸适度,因为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劳动、饮食、体力、精神等超过正常的限度所造成的。

从精神方面来说,要清心寡欲、情绪安定。因为精神情志过激或持久不懈会成为致病因素,暴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不患得患失,是长寿的必备条件。

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和劳动,这对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正如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但要注意的是,不可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的久视、久坐、久立、久行都是过劳,唯久卧指的是过逸。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劳逸结合,实在是难能可贵。

饮食方面,祖国医学认为,饮食的大饥大饱,或过寒过热,或偏嗜,皆为过用现象。《素问·痹论》曾明确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如果饮食过量,会损伤人的脾胃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偏嗜,意思是若经常偏食肥甘厚味之品,会蓄为热,足可以使人产生大的疔疮。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人们如何才能长寿时,精辟地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无论是饮食、起居或行为都应避,才能健康长寿。在治病用药上,亦应注意切不可矫枉过正。

味无味的营养观 /毛博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其中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做味而得其味。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为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在老子看来,无味,乃为之极至,是至味之所在,无味之境域的显现。

一是要从无味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不是只有山珍海味才食之有味,粗茶淡饭同样能让人身心俱泰。在困境中,一箪食,一瓢饮对于智慧的人来说,折射出的恰恰是恬淡平和的人生。《菜根谭》中性定菜根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菜根中吃出一种心态来,一种愉悦,甚至一种幸福感,这就是智慧。凡得道之高人,多以素食为主,甘之如饴,不乱不弃,恰恰造就的是一种清静寡淡淡定的心境。老子的味无味也正是他思想清净的一种践行。

二是已经体味出味来,又不露声色,就像无所玩味。当吃到美味的东西时要把它当成无味一样。如何在大鱼大肉中品出它的无味?这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一个人总是耽于珍馐美味,整天迷恋它,追求它,贪欲日盛,那么烦恼也就无穷无尽了。因而,老子才说美食要适可而止,要视美味为无味,粗细相杂,才能达到饮食结构的平衡。

味无味的基础上,老子说:为腹不为目。意思是用食物来滋养自己,使不受饿就行,但不要贪求口腹之乐。口腹之欲,就如同身心之役。他极力摈弃形为物役、心为身役(身体被物质奴役,心灵被身体奴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cdd261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d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