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2022-10-04 09:0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善救失教学相长》,欢迎阅读!
长善,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提出来的。《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之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了,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之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而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表现为知识面太窄,抱残守阙;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不专一,浅尝辄止;有的学生表现为固步自封,畏难而退。这四种类型的毛病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既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要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

多与寡、易与难并非固定不变,得与失也可以相互转化。王夫之在《礼记章句》卷十八中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擅长矣。”多、寡、易、止虽各有毛病,但其中也包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懂得教学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依据他们“至学之难易”和“资质”之“美恶”,挖掘、培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就是扬长补短、长善而救其失。这里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因势利导的含义,又包含因材施教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富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善于运用矛盾转化规律,特别强调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即使是次要的、隐蔽着的也要看到,以巩固、发扬和克服。这也是中国人文主义教育

想的精华。

《礼记?学记》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它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里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做“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不仅意味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也要学,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才能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体会到教学的效果和困难,教学经验越丰富越能摸到教学的规律,并发现自己的弱点与困惑之处,“教然后知困”。“知困”可促使教者“自强”。一个积极好学的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的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困难,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与不足,“学然后知不足”。“不足”可促使学者“自反”,即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以补充自己的不足。

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思想。他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

他还肯定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些深刻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在现代世界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卓越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9132b4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