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

2022-08-29 00:0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外阅读】《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欢迎阅读!
通感,荷塘,课外,月色,欣赏

【课外阅读】《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



现代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感的运用,缘于语言文化的不断丰富,通感已

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本属于味觉印象,""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他进一步举例说"响亮"一词,是把形容光辉的""字转移到声响上;"热闹""冷静"二词,把表示温度(触觉)的""""同表示听觉的""""结合起来,通同一气。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在现代语言文学中,既是提升文学审美表现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通常体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所以,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较多的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上。

《荷塘月色》中有两句,历来被奉为近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加以联系,时嗅觉与听觉沟通。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对"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这种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理解: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地,不会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地清香。于是,""""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地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沟通。 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本句中的"光和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音乐的特质,与"婀岭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 文中成功的通感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同时也是对心理学美学理论的一


个有力佐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它们虽有分工,却又能相通。文学艺术作为一种间接造型的语言艺术它塑造的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当然也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在感受荷塘中的美景时,调动了自己的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独处"当他直觉一种感官不够用时,就自然会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帮助和补充。作者把本应嗅觉感受的"清香"和视觉感受的"和谐的光与影"都移之于听觉,可见作者有着对生活与艺术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但这并不表示他要把个人的观点、趣味强加于读者身上。相反,《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早已成为永久的文学在,也就是说,作者能调动读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各个生活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去揣度、体会那难于直接描述的事物,达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共鸣,让我们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如临其境、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的真切、深刻的艺术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ca177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